從迦密山到何烈山 From Mount Carmel to Mount Horeb(Sinai)
期數:2006/11
作者:何宗杰牧師
舊約中的偉大先知以利亞,一生中有兩座山對他深具意義:一座是迦密山,另一座則是何烈山(西乃山)。前一座山是在人的面前看見神的作為,後一座山則是在神的面前看見自己!前一座山是以利亞事奉的成功,另一座山卻是以利亞事奉生命的轉捩點。
成就高峰 v.s. 失敗深谷
以利亞在迦密山上大戰巴力的450位先知,展現了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勇氣,顯示出他對耶和華上帝全然的信心。這是一次典型的權能會戰,而且大獲全勝,也是一次眾人眼中極為成功的服事。他更靠著神的靈所賜的超人般體力,在風雨黑暗中飛奔了將近10公里,越過亞哈王的馬車,趕在亞哈王面前抵達耶斯列城…。只是這種成功的興奮,在下一刻竟然就被恐懼和挫折所擊垮!
於是,「逃跑」就成為神僕人當下唯一的選擇,在逃亡的途中甚至痛苦到向上帝求死。這種從成就的高峰掉入絕望深淵的痛苦,有人稱之為「以利亞症候群」,或稱為「耗竭」(burn out,即耗盡枯竭)!
人的軟弱 vs. 神的扶持
每讀這段經文時不難體會以利亞的沮喪和挫敗感,教牧同工們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想逃離工作崗位的意念?或者你已經歷過那種刻骨銘心的痛苦,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和意願,甚至跟神求死?在你的人生中,挫敗感可曾擊敗過你?恐懼感可曾壓傷你?以致過去無論有過多大的成就都無法在當下的困境中起任何作用?那種孤單無助的感覺彷彿一座大山,重重壓在你的心頭?
我們發現,在以利亞這段逃亡求死的過程中,上帝並沒有責備祂的僕人。反倒差派天使供給他的需要,讓他的體力精神得著修復,引導他走四十天來到耶和華的山─何烈山!
在那裡,神的僕人與神相遇,耶和華的話臨到他。神用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要他的僕人說明自己的處境,看清自己的情境,並整理自己的心境。而這正是一個事奉者得著醫治、重建,再出發的過程!
自憐自義 vs. 爭競比較
許多時候,人的成敗得失常常來自於相對性的評價。不管我們是和別人或和自己比較,一旦落入比較、爭競,就會不知不覺落入自我中心的網羅。勝則心驕氣傲;敗則心虛氣餒。我們常不自覺地拿一把尺來衡量別人,別人也自有一把尺來衡量我們,而自義和自憐常常都是因為比較和爭競產生的。
以利亞自認為不勝於列祖而失志求死,是因為他用了錯誤的價值觀來看待自己的事奉。他誤以為服事的成果就等同於自己的價值,殊不知神所看重的,乃是祂的僕人是否忠於神量給祂的召命。多給誰就向誰多要,我們都是按著神量給我們的來向神交帳。沒有人可以向神誇口,也沒有人可以輕賤神的恩典。
神的評價 vs. 人的眼光
在神的家中沒有一間教會大到一無所缺;也沒有一間教會小到什麼都不能給!教會的大小和我們在神眼中的價值無關,倒是我們事奉的態度卻是神所在意的。遺憾的是,今天在神的家中,卻有許多人以牧者教會的大小來衡量他的份量、評斷他的價值。認為牧養大教會的是大牧師,照管小堂會的就沒有份量,這種世俗化的眼光豈是神的心意?要知道耶穌基督在啟示錄中對七個教會所說的話和評價,沒有一個是用教會的大小來評斷,而是用他們生命的光景。
同工們,一年又近尾聲了。你事奉所累積的疲累、挫折和沮喪,是否也壓得你喘不過氣呢?不妨讓自己有一段安息在山面前的時間,讓我們一起奔向何烈山吧!
引自:
http://www.ccea.org.tw/pr/functioncode/publish2/focusfindshow.asp?sn=1138&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