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達文西密碼》Decode The Da Vinci Code / by mini
簡介
羅浮宮館長遭人謀殺,屍體旁留下令人困惑的密碼:
1-3-3-2-2-1-1-1-8-5
O, Draconian devil!
Oh, lame saint!
蘭登(符號學教授)、蘇菲(密碼專家)在分析密碼的過程中,發現達文西的名畫「耶穌最後晚餐」內的秘密:畫中耶穌身邊一位門徒,是暗示著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的妻子。她因遭教會逼迫而帶著孩子走避巴黎。羅馬教廷為了維護「耶穌是神」的信仰,追殺「錫安會」會員(死者是盟主、因他們祕密保護耶穌血脈;後來發現:原來女主角蘇菲就是其後裔)。蘭登以「變位字謎」方式解碼:
1-3-3-2-2-1-1-1-8-5 |
→ 變位 |
1-1-2-3-5-8-13-21 (正確順序) 藏密筒的保險箱密碼 |
O, Draconian devil! (啊!嚴峻的魔鬼!) |
→ 變位 |
Leonardo da Vinci!(李奧納多‧達文西) 錫安會盟主 |
Oh, lame saint! (啊!跛足的聖人!) |
→ 變位 |
The Mona Lisa! (蒙娜麗莎) 畫作背後又有線索… |
註:斐波那契數列(費波納奇序列)是歐洲人知道的第一個遞迴數列: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每一項等於前兩項的和:Fn+2=Fn+1+Fn。http://alumni.nctu.edu.tw/~sinner/science/talk/part_3/science90b.htm |
解碼一:
作者丹布朗(Dan Brown)在2003年11月接受ABC電視台訪問時,聲稱他是根據事實而寫、是經過考察才提筆。作者再次強力灌輸他的論點,說:「所有本書中關於藝術作品、建築、文獻以及祕密儀式的描述,均確有其事。」沒有學者敢這麼大膽、尚未設立「假說」、就超出文獻記載做結論;將單一歷史事件隨意貫串成一完整系譜的文化史。
(http://www.triumphpublish.com.tw/book/Cristian-Living_cb/CB22002.htm)
解碼二:
書中說:歐洲秘密會社「錫安會」創立於1099年,擁有自己的軍隊「聖殿騎士團」、其任務為:保護耶穌後代的族譜及血脈。這部分已被證實是由Pierre Plantard偽造。歷史學家揭示:1956年之前錫安會(The Priory of Sion)根本不存在、也未發現任何達文西與錫安會之關聯性。(Pierre Plantard 的刑事犯罪:http://203.84.203.14/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priory-of-sion.com/psp/id84.html&lp=en_zt&.intl=tw&fr=fp-tab-web-t)
解碼三:
書中說、1975年巴黎國家圖書館發現了一批羊皮紙「秘密文獻」、內有錫安會會員名單:牛頓、雨果、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盟主)…。
Discovery發現名單中多是名人,他們之間並無共同之處。最大的笑點當然是:我們稱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地點) 、意指Vinci地方來的Leonardo,沒有人用” da Vinci”來當code name,意思會變成Vinci來的密碼,和Leonardo就沒有啥必然關係,那裡住的人可多著哩!中文是誤用成習,這點在歐洲則接近「常識水準」。( http://mail.tku.edu.tw/120335/proust/%AE%D1%A9%D0/hail.htm )
解碼四:
隱藏「耶穌家譜樹狀圖」的「藏密筒」在密碼錯誤時、會弄破玻璃、醋會流出、銷毀秘密文件、使秘密永遠消失。
Discovery《解碼達文西》節目中實際建造「藏密筒」,結果證明:醋根本無法溶解草紙,甚至鹽酸都要泡一小時以上才會溶解局部草紙。所以藏密筒裡並無法保障頭號機密文件的安全,達文西流傳後世的設計圖中也找不出「藏密筒」的相關證據。
(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EntDigest/Showbuz/cna_2006_05_05_08_00_47_370.html)
解碼五:
耶穌和抹大拉馬利亞的後裔、祕密藏在Rosslyn「羅絲林」禮拜堂。Rosslyn和Roseline(玫瑰線)發音相似、「玫瑰」暗示「抹大拉的馬利亞」。書中說在「玫瑰的標記」下的「拱心石」密碼、暗示「聖杯」的隱藏位置。
每年有兩萬五千名遊客湧進聖許畢斯教堂(拱心石教堂),爭睹地板上的「玫瑰線」。然而標線上面清楚標示著始於1743年、並非小說裡宣稱的古老遺跡,這個裝置在教堂初建時已設立,是讓神父計算復活節日期的裝置。
「玫瑰」是雙關語、象徵「守密」:1. 玫瑰經、2. 告解室、3. 妓女院。
( http://class.dgps.kh.edu.tw/bing5012/new_page_4.htm )
路加福音7:37說拿香膏抹耶穌的腳的女人「是個罪人」。
路加福音8:2 耶穌趕出抹大拉馬利亞身上的七個鬼,她從此就跟隨耶穌。
約翰福音8:3 「行淫的婦人」。
約翰福音11:1伯大尼的馬利亞(馬大、拉撒路的家人)、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他的兄弟。
中古時期的學者,不僅讓抹大拉馬利亞變成罪女或妓女的代名詞,甚至將伯大尼馬利亞和抹大拉馬利亞混為一談積非成是。( http://life.fhl.net/Culture/davincode/01.htm )。
解碼六:
達文西畫中的「三角配置」、「數字黃金比例」、「約翰像女人」等暗示著「聖杯」的位置;「聖杯」形狀暗示「子宮」;「子宮」暗示著「抹大拉的馬利亞」。
畫中的三角配置、男人相貌像女人…是當時的繪畫風氣。沒什麼好大作文章的;且研究達文西的畫作並沒有所謂黃金比例。
書中對抹大拉馬利亞的詮釋,是根據《抹大拉馬利亞的福音》、《腓力福音》等偽經中幾句話推衍而來:描述門徒對馬利亞吃醋,而後推衍耶穌娶了她、生了孩子。(這部分大量參考了Pierre Plantard的偽資料)作者非常巧妙地將「聖杯」(Holy Grail)、「抹大拉的馬利亞」做出符號性關連;又因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曾說:「這是我的血」,將其語意牽強附會,轉解為「王室血統」,並以此指抹大拉的馬利亞。
解碼七: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的妻子?」《達文西密碼》指認法國的一支貴族即為耶穌肉身的後裔。
耶穌復活後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的確可以看出耶穌是很愛她,但毫無「結成夫妻生兒育女」的暗示,也絕對無法如此衍伸或杜撰。
解碼八:
「耶穌並不是神」?書中說「男性在精神上是不完整的,除非他們擁有跟神聖女性結合的肉體經驗。」(p.355)
《達文西密碼》中利用《諾斯底福音書》偽文獻凸顯「耶穌是聖人而不是神」(p.281),耶穌必須透過「聖婚」,才能成為完整的男人的。許多人認為這是部女性主義作品,否認聖經中的「父神」崇拜、認為聖經「重男輕女」;殊不知耶穌才是真正解放婦女的救世主。
解碼九:
「彌賽亞是神話」? 蘭登說:「世界上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在捏造出來的謊言上…」但是他卻又矛盾的表示:「《聖經》代表著這個星球上千百萬人的基本指標….我們應該否認基督教信仰中那些文獻嗎?….」
兩千年來一直有探索耶穌之風潮:希臘哲學諾斯底派、19世紀「自由神學」…等。《達文西密碼》則是從近代「女性主義」角度來解讀耶穌。然而基督信仰的根基,是在於最初跟隨耶穌之門徒的見證,這個基礎穩固牢靠,是任何風潮都無法動搖的。
電影中男主角說了一句話:「…可是當我生命危急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呼喊耶穌的名字!」似乎電影有衛道的意味。
解碼十:
書中描述蘇菲目睹令她震驚的祖父(錫安會盟主)「聖婚」宗教儀式,男女祭司戴著面具性結合、是屬於神秘宗教。
基督徒遭逼迫時必須「秘密聚會」,並不表示它有「神秘色彩」。作者試圖將「秘密聚會」和「神秘宗教」的元素:玫瑰、撲克牌、聖杯、拱心石、男性女性符號、五芒星、塔羅牌…串在一起。而神秘宗教的儀式所指向的神包括:神話人物、自然界之星體與大地等,非常多元化。與基督教的「一神論」是相衝突的。
結論
作者使用《達文西密碼》做書名,絕對仔細研究過「達文西」及「聖經」,這是他高明之處:透過解碼、雙關語、隱喻、變位字謎,逐步帶讀者進入「聖杯」的焦點上、引發讀者的求知慾、質疑現有的歷史;然而「事實勝於雄辯」、「真理愈辯愈明」。它不是文獻考古史料,它是本小說,具有杜撰、想像、虛構、真假摻雜、故弄玄虛等特點。
Discovery 研究《達文西密碼》形成步驟、可供大家參考:
A:有人妄想自己是名門貴人、幻想自己上幾代是法國王儲、並藉此招搖撞騙。
B:一位主教在短期內致富、買地買城堡、因無後代而財產歸教廷。
C:仲介業者買下城堡、改裝成旅館、為了宣傳、佯稱神父發現「不可告人的秘密」、後被教廷用錢封口。
D:一位劇作家為了賺錢、與A妄想者合作、將「不可告人的秘密」發揚光大杜撰劇本:洛斯林(有瀑布的地方)教會、玫瑰線、錫安會名單、及耶穌血脈的情節;妄想者A因覺褻瀆神、良心不安而脫離合作關係。
【有被懷疑是美國作家路易斯普杜、寫成《達文西遺產The Da Vinci Legacy》和《上帝的女兒Daughter of God》】
E:美國作家理查雷伊(Richard Leigh)、培金(Michael Baigent)二人寫《聖血與聖杯The Holy Blood and the Holy Grail》;有被懷疑抄襲前劇本。
F:丹布朗抄襲部份《聖血與聖杯》、又研究歷史學、符號學、密碼學、語言學、藝術史、天文學…等、寫成《達文西密碼》。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200602/200602282731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