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5W簡介 Joshua compiled by mini江敏妮
~~ 得那地 ~~
聖經的第一卷歷史書,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則是前先知書的第一卷(包括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它以耶和華對約書亞的任命為始(書一1-9),以埋葬約書亞、以利亞撒和約瑟的骸骨為終(二十四29-33)。本書的目的,是要顯出約書亞如何繼續摩西的腳蹤、耶和華如何將地賜給以色列,還有以色列可如何在那地興旺。
Who / Whom
作者:約書亞 (大多學者認為)
末後部分可能由大祭司非尼哈所寫、他是那一段中所記之事的目擊證人。
按照他勒目,這卷書是約書亞寫下的。這個古老的傳統說法,很可能是基於書中這句話:約書亞「將這些話都寫在神的律法書上」(二十四26)。然而,這句話只是指重新立約的事(第二十四章)。作者問題與寫作年代互相關連。由於約書亞記沒有清楚說明寫作年代和作者是誰,無論聖經評鑑學家或保守派的學者,均未能對此問題達成任何協議。根據對約書亞記的一種保守分析,此書是在主前1375至1045年之間(王國時期之前)寫成。其論據是基於書中提到但的遷徙(十九47;士十八27-31),將耶路撒冷稱為耶布斯城(書十五8、63,十八16、28),將西頓作為腓尼基人的重要城市,而非推羅(十一8,十三4-6,十九28)等記載,作者並以見證人身分書寫(馬所拉抄本五1、6)。聖經評鑑學者提出了種種難題,他們認為要解決這些難題,最好是將寫作年代定於主前七世紀,甚或是被擄時期。諾馬丁將約書亞記二至十一章,視為以色列申命記歷史(士師記至列王紀下)的序詞。評鑑學家將約書亞記中的差異和重複,解釋為不同階段的文獻發展和傳遞的證據,以致在這綜合而成的作品中,內部充滿了矛盾。蘇遵總結說,這是被擄時期有關以色列早期歷史的訂定本,為要將盼望帶給被擄的百姓。書中對土地和約書亞的著重,是要鼓舞群眾去重新立約,同時期望主興起另一個約書亞,作他們的王或領袖,引領他們獲得安息。卡夫曼反對上述的評鑑看法,卻支持以下的假設:書中反映的歷史性,足以支持寫作年代是接近征服迦南的事件。他的論據很有說服力。胡狄察嘗試從敘事體的文學分析,來處理約書亞記的內在問題,無須倚賴考古學上互相矛盾的結果。
寫作對象:以色列人 / 我們
重要人物:約書亞
約書亞85歲接任摩西,七年率民爭戰攻克迦南。「迦南」就是進入基督裡的安息。(來三~四章)
約書亞 Joshua屬以法蓮支派,是嫩的兒子,其原名何西阿Hoshea乃救贖之意。摩西給他起名,希伯來話叫約書亞,與希臘文耶穌名字同意,是耶和華為救主的意思。他為摩西的幫手,是十二名探子之一。(書一1,民十三8 16-20,代上七27)。本書除末後一段的跋語(書廿四29-33),可能是非尼哈所添之外,其大部分為約書亞所寫,因此而得名。(書—1,三7,五2, 9, 14-15,廿四25-26)。
除了是摩西的私人助手(書一1)外、他是早期參加戰事,為主而戰的人。他帶領以色人與亞瑪力人爭戰(出一七),那是他們的第一次爭戰,也是惟一一個在埃及地已出名的將領。但是讓約書亞有能力代替摩西成為百姓之首的,並非他的軍事才能,而是他那屬靈的生命力和信心。作為一個少年人,他常逗留在主的會幕裡(出卅三11)。他曾陪伴摩西上西乃山(出卅二17)。在三十八年以前,以色列人仍在加低斯巴尼亞的時候,只有他和迦勒能以堅信的眼睛看見應許之地(民十四6~10)。經過摩西的訓練,他即使超過九十歲,仍接受耶和華任命去戰爭。
When
寫作時間:幾種推測舉例
1451~1426 BC內寫成,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廿六年。
1375~1045 BC之間(王國時期之前)寫成。
故事時間:中國商朝
約1446 BC出埃及
約1406 BC開始入迦南
約1399 BC佔據迦南
Where
寫作地點:迦南地示劍
故事地點:摩押平原及迦南地
迦南地也稱為應許之地、它和現代以色列的境界大致相同。特徵:首先迦南是應許給以色列人的安息之地。其次,迦南是一塊豐盛之地——那是一塊「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出三8),滿了「五穀新酒之地,它的天也滴甘露」(申卅三28),最後,迦南是凱旋之地。安息、豐盛、凱旋——這就是我們在基督裡的產業,是可以成為我們今日之經驗的。
Why
寫作目的
本書以「神的信實」為開首與結束。本書的目的乃是證明神如何守信:祂曾應許將迦南地賜給選民,祂果然照做了,就是帶領他們從曠野進入迦南應許之地。本書讓我們看見選民佔領迦南地的歷史,但在這歷史背後,可見選民獲得迦南地,不是因為他們有甚麼超人的本領,乃因神的信實為他們成就了大事。
每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領袖、他們要作人民的表帥、人民要靠他們帶領。 約書亞是繼摩西之後、以色列民族最偉大的領袖、他跟隨摩西、率兵與亞瑪力人爭戰、惟他可以跟摩西登西奈山、去窺探迦南地的十二探子、惟他和迦勒遵從 神的旨意、勸民立即去攻佔迦南地。 摩西去世後、是他帶領以色列人渡約旦河、進入應許之地。約書亞是偉大的軍事領袖、更是《心中有聖靈》的屬靈領袖、他成功的秘訣在於服從 神、 神說話、他聆聽並順服、是百姓的好榜樣、他在世時、以色列人一直對 神忠心。
What
書名
約書亞記Book Of Joshua、舊約歷史書十二卷(至以斯帖記)的第一卷。開宗明義的申述約書亞,在繼承摩西率領選民以色列人渡過約但河,進入應許之地,承受為業的事蹟。他在漂流曠野四十年間,一直做摩西親信的隨員,曾經與摩西一同上過西乃山。(出廿 13)。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弗Josephus說,他在八十五歲時繼任摩西的職份。除了攻克迦南所費的時間約為六年外,其餘廿五年,完全致力安頓與治理以色列十二支派。死時享受一百一十歲,葬於以法蓮境內的亭拿西拉(書廿四 29 30)。他是一位大有信心膽量的偉大軍人,掃蕩強寇,克敵致勝。其豐功偉業,永垂史冊,故本書亦可謂是一部戰爭史。
語言:希伯來文
鑰節:
1:3 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
11:23 這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21:44~45 耶和華照著向他們列祖起誓所應許的一切話,使他們四境平安;他們一切仇敵中,沒有一人在他們面前站立得住。耶和華把一切仇敵都交在他們手中。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都應驗了。
鑰字:起來15次、往…去12次、剛強壯膽4次
信息:屬靈的產業與屬靈的爭戰
主題:進入、征服、佔領——本書的三個大階段,就是信心的勝利。
《約書亞記》跟《民數記》剛成一強烈對比——不信的失敗。
一、亞伯拉罕之約—得迦南地為業的應許
1. 寄居與出埃及是兌現了後裔必成大國的應許
2. 廿一 43-45:應許→勝敵→得地。「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都應驗了。」
3. 讓百姓經歷神的目的:「使萬民都知道耶和華」、「耶和華你們的神」
4. 神親自走入人類的歷史,向我們啟示祂自己,而以色列人成為啟示的媒介。
二、佔領迦南地時,神的角色與人的位份
1. 神是元帥
(1) 摩西臨終時,說明耶和華在爭戰中的角色(申三 22;二十 1-4;出十四 4)
(2) 約書亞的勉言(廿三 3)
(3) 集體爭戰中(五-十二),以耶和華為元帥,克敵致勝(艾、基遍除外)
2. 人的本分
(1) 在得地之前約書亞奉命分地(十三 1,7;十八 2-10)
(2) 各支派分別爭戰奪地(士二 6;一 3)
(3) 一般現象-未完全佔領,未能趕逐全部的迦南人
3.「地」的產業
此後,以色列人以迦南地為業,但如何保有他們的產業不在乎軍事上的努力,而在乎於宗教上的敬虔(廿一 15-16)。
三、「產業」與「安息」
1. 產業:
(1) 百姓佔領迦南地為業(書一 6;十一 23)
(2) 在基督裡得基業(弗一 11-14)
2. 安息:
(1) 漂流定居後的安息(書廿三 1)
(2) 此時的安息只是今生的、短暫的(來四 5-8//詩九五 11)
(3) 屬神的人要的永恆的安息(來四 9-10)
按著屬靈的解釋,以色列人在約書亞帶領之下的凱旋,是宣告了新約的真理:「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五4)每一次的勝利,都叫我們看那是信心的勝利,而不是人的膀臂或車馬:對一個不信的人看來,要勝過巨人和高城,那真是妄想,但對一個有信心的人來說,那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就是叫上一代在民數記的失敗無話可說。
本卷書的偉大主題是,約書亞是上帝所揀選實行祂旨意的人。在約書亞的英明領導下,耶和華的應許得到應驗(書廿一43-45)。
約書亞記是舊約聖經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不要將它與摩西五經分開,因為《約書亞記》是五經的續集和總結。《約書亞記》與摩西五經的關係,就像《使徒行傳》與四福音的關係一樣。四福音記載了基督教的創立者耶穌基督的工作,正如五經主要記載了上帝的代表,當時以色列的立法者摩西的工作(見申十八18)。只要人願意繼續受聖靈的引導,早期的教會就會興旺發達;只要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完全依靠上帝,對迦南的征服就會不斷取得進展。上帝始終是以人為器皿開展工作。這些人經過多年的訓練具備了領袖的資格,可是他們也認識到自己的不配。他們如果依靠自己的智慧而不完全依靠上帝,就會犯下許多錯誤,就像在艾城和對待基遍人的事上。後果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推遲了上帝的工作。但是當人深為自卑,表現出對付罪惡的勇氣時,他們就一定會取得勝利的。
http://www.tochrist.org/Doc/BibleStudy/JOS-Sze.pdf
http://www.goodnewscd.com/mandarin/Joshua_M.htm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06Josh/06index-T.htm
http://tw.myblog.yahoo.com/jw!qlNUHi6AHwQmYO1B3hIPkJAY/article?mid=151
http://www.fhl.net/cgi-bin/rogbook.cgi?user=webwork&proc=attach&bid=2&file=M.1264474440.A.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