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 The Mission (3).jpg

教會  The Mission  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

-- 電影與聖經系列 --

=====================================

台北靈糧堂 電影小組 週六5:30 PM  立群 佳陵
Bread of Life Christian Church in Taipei Saturday Night
Cinema Cell Group / Film & Theater Cell Group
2010116()  教會 The Mission

=====================================

教會 The Mission (8).jpg

教會    The Mission

導演羅蘭傑菲  Roland Joffe 
編劇羅伯波特  Robert Bolt
演員勞勃狄尼洛  Robert De Niro     傑瑞米艾朗  Jeremy Irons
          
連恩尼遜  Liam Neeson            雷麥克安納里  Ray McAnally
          
艾登昆恩  Aidan Quinn              Cherie Lunghi 


教會 The Mission (4).jpg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視覺上令人驚嘆目眩的史詩電影,根據真人實事改編而成。故事描述一個教士在蠻荒地帶傳教,感化當地土著;最後為了護教,保護家園不惜與教廷一戰,全體犧牲。片中透露現代歐洲人的自我反省意識,及對殖民問題之鞭韃批判,是一部氣勢磅礡的史詩電影。

教會 The Mission (5).jpg

著名美國導演羅蘭傑菲曾導過三部描述白人與有色人種間情誼的電影,名之為「人性三部曲」,在這三部片子中,除了「殺戮戰場」與「歡喜城」外,這部「教會」(The Mission) 是三部曲中的最早一部,也是名氣最大的一部,因為它除了邀得名演員勞勃狄尼洛與傑洛米艾倫分飾兩位男主角外,更曾摘下當年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成為當年影壇的一大驚奇。

故事發生於1750年時的南美洲。那時的南美雖然仍屬蠻荒不化,但是卻早已成為歐洲列強所垂涎的殖民地。在此同時,基督教會的傳教士們也已拯救當地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靈魂為職志,干冒生命危險,深入蠻荒,在偏遠之處建立教會。加布里耶神父(由傑洛米艾倫飾)即歷經千辛萬苦在瀑布之上方建立了聖卡羅斯教會。羅力格上校(勞勃狄尼洛飾)原來是位傭兵,也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奴隸販子,平日常用不法殘酷手段捕捉當地土著並以販賣人口為業。一日他在決鬥中誤殺其弟,從此之後他心情消沈,深感愧疚,住入了修道院之中。在加布里耶神父的力勸之下,羅力格跟隨加布里耶來到了瀑布之上的聖卡羅斯,在土著的寬宥之下,羅力格背負的沈重罪惡也隨之一掃而空,之後他也成為一位傳教士,與加布里耶等人共同在聖卡羅斯教會中服事。

教會 The Mission (2).jpg

宗教終究敵不過政治權力的鬥爭,原屬西班牙屬地的聖卡羅斯教會由於版圖重畫的結果,被畫入了准許販賣奴隸的葡萄牙勢力範圍中,所有在當地所建立的教會都必須放棄,原住民也被迫要回到叢林之中。但在聖卡羅斯教會皈依的原住民卻不如是想,他們選擇了與強大的殖民強權進行抵抗,羅力格不改當年本色地以武力抗爭到底,而加布里耶則選擇了和平寧靜方式進行抗議,不過他們終究不敵那些被利慾薰心並充滿野心的軍人

教會 The Mission (7).jpg

關於本片的精神內涵

綜觀起來,「教會」全片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這種對於宗教意識的深刻描寫,不僅因為該片所敘述的題材以真人實事的宗教人物或宗教事件為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片都環繞在「人性救贖」的中心主題上,從而在對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畫中呈現出在人性救贖過程中,人我關係的轉變以及深刻真實的信仰真諦。

教會 The Mission (6).jpg

羅力格(勞勃狄尼洛飾)可說是本片中性格最為鮮明的人物,他從最初的窮凶極惡到後來的改過遷善,其間的轉折可說極為戲劇化而且動人。在還沒皈依宗教之前,羅力格以殘酷手段捕捉土著,並因販售人口而攫取巨大財富,過著優渥的生活。這時的羅力格,志得意滿,滿腦子所想的只是如何去「攫取」與「獲得」而已。是以當他發現心愛的女人竟與他的弟弟相戀時,他便因無法忍受他人對己的背叛而妒火中燒,最後更在決鬥中失手殺了他原本最摯愛的弟弟。在誤殺了弟弟之後,羅力格原先的驕傲與貪婪,頓時轉成了無盡的懊悔與痛苦,由於他一直無法原宥自己的過錯,故只好自我禁錮在修道院中,打算就此了卻殘生。

但在此時他遇見了加布里耶神父,一位幾近完美的「全人」,一個只曉得「奉獻」與「給與」的人。加布里耶要求羅力格能試試重新體會上帝的愛,他希望羅力格能和他一起去那原本為羅力格獵捕土著之處的聖卡羅斯傳教。對於羅力格來說,這不僅需要悔改的決心,也需要莫大的勇氣。羅力格終究還是去了聖卡羅斯,不過他是隨身帶著沈重的甲冑與武器前往,這象徵了他罪惡感的重擔仍然一直如影隨形地壓迫著他,這個重擔一直跟隨著他,直到聖卡羅斯的土著不計前嫌地寬恕了他,主動替他除去肩上重擔時,羅力格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教會 The Mission.jpg

表面上看起來,羅力格得救的關鍵是在於土著對他的寬恕,但實際上此種轉變當羅力格決心將自己的痛悔轉化為行動時就已發生,而在他決定成為一位傳教士時得以完全。在羅力格過去的生命中,他與他人的關係常是處於「我它」的關係(I-It),也就是不把他人當成一位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而僅當成自己的工具。不僅土著是他生財的工具,即使是他所愛的親人或是他的女友,都只是他發洩或展現自己權威的工具之一,是以他無法想像乃至於容忍他人對自己的不忠或背叛。但是當土著赦免他過去種種的作為時,他才領略到原來他過去所獵捕的「動物」,事實上也是活生生的個人,他們也有赦罪的權柄,雖然他們是土著,但他們與自己卻都是「兄弟」的關係,藉著他們的寬恕,羅力格從罪惡感的捆綁之中走了出來。從此之後,羅力格與他人的關係轉變為一種「我汝」(I-Thou),他不再視他人為其生財的工具,他也開始關心他人的靈魂。這種「我汝」關係,因為羅力格在成為傳教士前夕,誦讀了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愛的真諦」後,而得以更加完全。

教會 The Mission (1).jpg

受到世俗沾染的信仰

在本片中另外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決定將教會交給葡萄牙政府的紅衣主教。他雖然身居高位,但當他面臨是否要屈服於政治勢力的兩難時,卻顯得猶豫不決;他雖然是加布里耶與羅力格的上司,但他從未深入蠻荒,了解傳教士們在偏遠之處所進行的宣教工作,所以他並不明瞭居住在蠻荒的土著,其實也和他具有相同的靈魂與人性,直到他聽到他們唱出天籟般的歌聲時,他才憬悟到原來土著也和他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在參觀由加布里耶等人所建立的教會時,他的心神一直受到這樣的激盪,但他的憬悟終究無法抗拒政治上的高度壓力,他在行動上仍然作出了令加布里耶等人喪命的決定。當加布里耶等人及全村居民殉道的消息傳來時,紅衣主教發現原來是他自己的軟弱摧毀了聖卡羅斯教會,於是他承認自己的罪過,並忠實地記錄下整個事件的始末。

對於紅衣主教這樣的人來說,他過去一直活在安逸的環境中,隨波逐流,他也許曾作出重大的決定過,但他卻從未深入思考自己決定所可能帶來的關鍵影響,他的考量往往僅是在宗教及政治中取得妥協以維持自己得來不易的高位。他雖然沒有像羅力格般的不法作為,但他對權位的戀棧卻使得他與羅力格有著類似之處,那就是他與其他人的關係仍停留在「我它」的階段,對他來說,他人僅是他維持政治權位的工具而已。相較起來,紅衣主教也許在宗教信仰的閱歷或知識上遠遠超過那些在聖卡羅斯教會中皈依的土著,但紅衣主教信仰生命卻因受到塵世名利的沾染,其純粹及真實程度無法與那些樸實善良的土著相比。當聖卡羅斯的土著可以自然而然地寬恕接待過去曾荼害他們的羅力格時,紅衣主教卻一直在信仰及現實間徘徊猶豫著;當這群信仰純真的原住民可以坦然為信仰身殉之時,紅衣主教卻只能為自己所犯的過錯而憂傷自責著。

完美人性的典型與羅力格、紅衣主教等人不同的是,加布里耶神父深切了解「愛的真諦在於付出而非在於獲得」的道理,他代表了一種完美人性,是以他干冒奇險、深入蠻荒,為了只是帶給那些原住民福音,而不是為了攫取最大的利益或是維持自己的權位。他用盡心機與土著接觸 (包括透過音樂的方式) ,最後終於博得了原住民的信任而在當地建立教會。他的種種行為,都是由於他清楚地認知到,即使是土著,也與他具有相同的靈魂,他們在上帝的眼中都同等寶貴,所以他願意將自己投入宣教的工作中。加布里耶的精神,感召了原先被視為冥頑不靈的羅力格,而與他共同獻身於艱苦的宣教工作中,他的奉獻精神,毋寧說是出自一種無私而不求回報的愛。雖然加布里耶無私的愛最終仍無法阻擋炮彈、子彈的攻擊,但正是這樣的愛使得他在臨終前莊嚴神聖的形象,撫慰了羅力格在死前心中一絲的不平,也使得原先軟弱的人們受到了激勵。

因此,「教會」一片的真正精神內涵在於它藉由人性救贖的過程揭櫫了何為真實的信仰;它所闡明的不是制度上「教會」(Church)的意義,而是教會之所以為教會、必須付之於「使命」(Mission) 的基本精神。紅衣主教與那些歐洲貴族們雖然位高權重,身處文明世界,但他們的信仰卻因受到了現實環境的污染,使他們自己無法割捨對於權位的追求,不能將宗教信仰付諸行動,徒留遺恨。而那些聖卡羅斯的人們,容或在文明與開化的程度上無法與歐洲貴族們相提並論,但他們的單純與善良卻使得他們在接受信仰後,可以實際表現出對於信仰的執著與對他人的無私之愛,這種因為宗教信仰所產生的愛,不僅使他們超越了過去的恩怨,也讓他們超越了自己生命的限制。這些都是那些僅以宗教信仰作為裝飾的歐洲貴族所無法比擬的。

在希臘文中有三個名詞表示「」的意義,其中Eros指的是肉體之愛,Philia指的是友誼之愛,至於Agape 則指的是最崇高的對永恆真理的精神之愛和對於他人的無私之愛。Agape 的愛是一種只有給與不求回報的愛,這樣的愛並非來自對他人完美處的戀慕,而是出自於對他人不完美的關懷。加布里耶對於他人靈魂的珍視,其背後的動力可以說正是源自於Agape 而羅力格等人的改過遷善與人性救贖,也正是出自於加布里耶Agape 的感召,因而使他們能擺脫Eros等類的世俗之愛,並進入神聖的無私之愛中,展現了真實的信仰生命。撇開宗教方面的意義不談,Agape 所講的「」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尤深具意義。因為教育工作的基本態度就是一種「教育愛」,一個教育者不僅對於永恆真理的追求要有著「精神之愛」,對於「不完美的」受教者也應該有著「無私之愛」。這種只有「付出」沒有「接受」的愛,正是教育愛的最高境界,也將是促成人性改變的最大動力。

相關聖經經文~

關於罪

() 罪的起源:人的始祖亞當、夏娃,他們原是神照著自己的形像創造出來的(1:26-27),有榮美的形像;但人卻想自己作主,拒絕順服造物主的心意,就是罪。如創世記3:1-24所記、人竟寧可選擇相信撒但的謊言、卻不願選擇順服愛他們的神、違背神的旨意、致與神隔絕。亞當犯罪的最大的結果是,人不再尋找上帝人,不再渴慕救恩。
5:12 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3:23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
林後11:3 我只怕你們的心或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就像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一樣。
約壹 3:4 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
5:14 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 罪的舉例:神察驗人的內心動機、故不是說:我不做壞事就沒有罪。不為人申冤、嫉妒、不知足、說謊、詭詐、爭競、貪婪、炫耀、偏心等都算是罪。
17:9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5:1若有人聽見發誓的聲音,他本是見證,卻不把所看見的、所知道的說出來,這就是罪;他要擔當他的罪孽。
19:14-16 不可咒罵聾子,也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面前,只要敬畏你的 神。我是耶和華。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也不可與鄰舍為敵,置之於死。我是耶和華。
6:1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19:12-13 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約壹1:8-9 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裏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約壹5:17 凡不義的事都是罪
1:15 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2:9 但你們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被律法定為犯法的。
3:6 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裏點著的。

() 義:聖經稱挪亞、大衛等人是「義人」、「合神心意」的人、是因他們是「因信稱義」的人。並不表示他們不會犯罪、而是指他們願意尋求神的心意、「與神同行」。
3:10 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6:9…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 神同行。
合神心意並不等同於遵行律法的表面行為:如法利賽人雖表面遵守安息日、卻不了解安息日的真諦。(12:10-14)
5:20 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3:20 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 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5:4-5 你們這要靠律法稱義的,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我們靠著聖靈,憑著信心,等候所盼望的義。

() 因信稱義
51:9 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塗抹我一切的罪孽。
4:8 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
彼前 4: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10:10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
2:13-19 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 神和好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 神家裏的人了。
11:27 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
4:22-24 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8:10 基督若在你們心裏,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

關於悔改

路加福音 5:31~31  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加福音15:1~15:10 (迷羊的比喻:18:12-14)  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就用比喻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裏,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失錢的比喻)「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著嗎?找著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 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哥林多後書7:2~7:11 (保羅為教會悔改而歡樂)  你們要心地寬大收納我們。我們未曾虧負誰,未曾敗壞誰,未曾佔誰的便宜。我說這話,不是要定你們的罪。我已經說過,你們常在我們心裏,情願與你們同生同死。我大大地放膽,向你們說話;我因你們多多誇口,滿得安慰;我們在一切患難中分外地快樂。我們從前就是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也不得安寧,周圍遭患難,外有爭戰,內有懼怕。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 神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不但藉著他來,也藉著他從你們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們;因他把你們的想念、哀慟,和向我的熱心,都告訴了我,叫我更加歡喜。我先前寫信叫你們憂愁,我後來雖然懊悔,如今卻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們憂愁不過是暫時的。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因為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你看,你們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或譯:自責)。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
啟示錄3:1~3:6 (給撒狄教會的信) 「你要寫信給撒狄教會的使者,說:『那有 神的七靈和七星的,說: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你要警醒,堅固那剩下將要衰微(原文是死)的;因我見你的行為,在我 神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遵守,並要悔改。若不警醒,我必臨到你那裏,如同賊一樣。我幾時臨到,你也決不能知道。然而在撒狄,你還有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因為他們是配得過的。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我也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眾使者面前,認他的名。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關於傳福音 

以賽亞書61:1~61:8 (拯救的好消息)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 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他們必修造已久的荒場,建立先前淒涼之處,重修歷代荒涼之城。那時,外人必起來牧放你們的羊群;外邦人必作你們耕種田地的,修理葡萄園的。你們倒要稱為耶和華的祭司;人必稱你們為我們 神的僕役。你們必吃用列國的財物,因得他們的榮耀自誇。你們必得加倍的好處,代替所受的羞辱;分中所得的喜樂,必代替所受的凌辱。在境內必得加倍的產業;永遠之樂必歸與你們(原文是他們)。因為我耶和華喜愛公平,恨惡搶奪和罪孽;我要憑誠實施行報應,並要與我的百姓立永約。
路加福音4:16~4:21 (拿撒勒人厭棄耶穌:13:53-58 6:1-6)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裏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羅馬書15:7~15:13 (神的福音一視同仁)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 神。我說,基督是為 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並叫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 神。如經上所記: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又說:你們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又說:外邦啊,你們當讚美主!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他!又有以賽亞說:將來有耶西的根,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但願使人有盼望的 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羅馬書15:14~15:21 (保羅的宣教使命)  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 神所給我的恩典,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 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所以論到 神的事,我在基督耶穌裏有可誇的。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甚麼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語作為,用神蹟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甚至我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就如經上所記:未曾聞知他信息的,將要看見;未曾聽過的,將要明白。
哥林多前書9:14~9:19  主也是這樣命定,叫傳福音的靠著福音養生。但這權柄我全沒有用過。我寫這話,並非要你們這樣待我,因為我寧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誇的落了空。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既是這樣,我的賞賜是甚麼呢?就是我傳福音的時候叫人不花錢得福音,免得用盡我傳福音的權柄。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

關於愛

哥林多前書13:1~13:13 ()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原文是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 聖經與電影系列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 的頭像
    mini

    這是mini的部落格

    mi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