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4j.org/m/CCIM/Upload/NewsAttach/DUCC0351.jpg
撒馬利亞婦人 Samaritan Woman
不友善的基督? 約翰福音4:5-30中的基督形象
莫非這就是基督嗎?
上課習作解說
試在約翰福音中主耶穌的說話裡,找出一句最能「安慰」你的話,並簡述選取原因。
其實,在約翰福音中並不容易找到能「安慰」我們的說話,因為主耶穌的說話,大多數都是「硬繃繃」的,一點也不「溫情」。原來,人類的「宗教常識」和「宗教感覺」,會引導我們在各種自己判斷為苦難逆境的境遇之中,去尋找一個「安慰我們的神」,希望這位「神明」替我們消災解難,或起碼對我們講一些「正面的」、「積極的」、「柔和的」,總之,就是「友善的」安慰說話 -- 就算「事實」上不能安慰我們,起碼在「感覺」上安慰我們,安撫我們受創的心靈。
不過,福音書啟示的上帝 -- 耶穌基督,卻並不盡如人意,祂「不可友善」的行事與言辭,不僅令敵對者憤怒,也令追隨者困擾,好像非搞得「眾叛親離」不可似的。根據約翰福音第四章,我們會看到主耶穌在撒瑪利亞井旁遇見一個「改嫁五次」的「苦命婦人」,並最終使她的生命得到極大的改變和釋放。但奇怪的是,主耶穌對這個婦人,並沒有說過一句稍稍像樣的「安慰話」,態度並不怎麼溫和友善。主究竟是怎樣「安慰」這婦人,或有沒有「安慰」這婦人呢?
(一) 叫你的丈夫也來 -- 不「安慰」人的基督(4:5-20)
以下,我們將看到一個「苦命婦人」(我們一般稱她為「撒碼利亞婦人」)如何不斷迴避進入「正題」,而主耶穌基督,又如何「咄咄逼人」,逼她進入「正題」?但是「咄咄逼人」的語氣態度,怎可能安慰別人的痛苦?怎可以安撫她飽受創傷的心靈?請大家先來細讀約4:5-20
約 4:5-16 於是到了撒馬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在那裏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有一個撒馬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撒馬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 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裏得活水呢?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裏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巳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1、怎樣看出故事中的婦人設法逃避別人?
這婦人在正午時分,烈日當空,人們都在休息避暑的時候,自己孤伶伶的來打水。一般的婦水們總是聯群結隊來打水的。
2、這婦人為甚麼想逃避別人?
她想到像她這樣「改嫁五次」,又「做別人情婦」的婦人,必定為世不容。她害怕見到別人「不友善」的歧視目光,亦相信別人亦不想見到她,於是設法避免與人接觸。
3、面對各種「倫理規範」,這婦人「外在」與「內心」有甚麼矛盾?
外在方面,從她與主的對答(例如「猶太人不應該與撒馬利亞婦人談話」)就知道她心中有許多的「成規」,與大眾無疑,但實際上,她「改嫁五次」又「做別人情婦」的事實,卻又完全違反這些成規,十分矛盾。內心方面,我們可以想見,她既知道這些「成規」(倫理規範),又不能自已地觸犯這些「成規」,她的內心又是多麼掙扎和矛盾。
4、這婦人如何在與主耶穌的對答中「左閃右避」?
她總是談論「離身」的事,例如身分問題(種族或性別)、技術問題(打水器皿)、歷史問題(這口井的歷史)和宗教儀式問題(應在哪裡敬拜),卻下意識地不肯讓對話直接觸及她自己 -- 她不堪的過去與現況,以及她內心的痛苦與掙扎。
5、主如何引導這婦人「進入正題」 -- 誠實面對自己?
主將話題的焦點一轉再轉,由「物質的水」,轉到「屬靈的水」(永生的水),由外界離身的事物,轉到這婦人自己貼身的真相 -- 「你巳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主吩咐她「叫丈夫來」,實質上不是真的叫「她丈夫」來(留意之後再沒提起這事),而是叫這婦人「自己」來,將自己的真相,再次呈現出來,不要自欺欺人地逃避別人、逃避自己、更逃避上帝。
(二) 這和你說話的就是祂 -- 真「安慰」人的基督(4:21-30)
主耶穌不說一句「正面的」、「積極的」、「柔和的」,「友善的」安慰說話,卻驚人地徹底解救了這個婦人,這如何可能呢?請再細讀約4:25-30 -- 4:21-30 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
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當下門徒回來,就希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只是沒有人說:「你是要甚麼?」或說:「你為甚麼和她說話?」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裏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裏去。
1、主為甚麼強調拜父要「心靈誠實」?
因為上帝是「真」的,所以拜祂的人亦必須是「真」的(心靈誠實),才能與祂真實相遇、相知和相愛。這婦人不斷逃避別人(獨自來打水)、逃避自己(矢口不認已有過五個丈夫的事實)、更逃避上帝(隱藏在虛假的宗教儀式背後「敬拜」上帝),如此,她就算「敬拜」一輩子也不會遇見上帝,也不會得著釋放和拯救。主如此「不友善」地揭她瘡疤,逼她面對自己,其實,是要引導她真實地與上帝相遇,好得著憐憫。
2、婦人之前以為主是「先知」,為何後來更認為祂可能是「彌賽亞」?
主首先揭示出的是「事實」(你已結婚五次,又作人情婦),這婦人以為這是「先知」才能知道的,但主進一步再指出「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揭示出來的卻是她的「內心」--為著逃避痛苦,連對自己、對上帝也隱藏起來的那痛苦的、掙扎的、羞恥的內心。她隱然覺得,只有彌賽亞(上帝的完全代表),才能如此透入她的內心。
3、我們看到這婦人因真實遇見基督,就「忘記」了甚麼?
這婦人忽然忘記了一切 -- 她忘記了「打水」(留下水罐子),忘記了「逃避眾人」(往城裏去,對眾人說),也忘記了她曾為此遺憾、掙扎、羞恥半生的痛苦」(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了),甚至忘記了一切「成規」(別人不會接納她,上帝不可能愛祂)。她渾然忘我,只因為遇見了基督(莫非這就是基督嗎?)。
(三) 只此兩句,安慰無窮(4:16、26)
綜合約4:5-30 經文,哪兩句是最關鍵的「安慰話」?它們如何產生作用?
我們看到,主耶穌沒有對這苦命婦人講過一句「正面的」、「積極的」、「柔和的」,總之就是「友善的」安慰說話,例如:
我十分同情你的遭遇,人生不如意事確十常八九!
人生的苦樂不一定由婚姻決定,獨身也可以很幸福呀!
別人的眼光不用太介意,總之上帝愛你嘛!
主挖了她「改嫁五次,做人情婦」的沉痛瘡疤,卻沒有為此而安慰過她一句話,奇怪的是,這個婦人卻突破了她「自我封鎖」的生命困境。今天坊間的心理學、輔導學與通俗的所謂「基督教」,講一大堆說話,卻不能真真正正地安慰人。我們的主,卻只消兩句關鍵的說話,不但能安慰故事中的婦人,也足以安慰一切人。這兩句話分別是 --
4:16 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
4:26 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第一句「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意思是,「做回你自己」。許多時候,我們的安慰話不過是教人自欺人,明明「痛」,卻叫自己相信自己「並不痛」,明明「有事」,卻說其實不算一回「事」。這苦命婦人逃避別人(正午獨自來打水),甚至逃避自己(說我沒有丈夫),為的,正是要「自我安慰」,用自欺的方式,去忘記自己其實不可能忘記的痛史。主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真意是「不要自欺了,你怎麼放得下、忘得了? -- 做回你自己吧,你要心靈誠實面對你自己」。
是的,人要得著真正的安慰,首先,她要誠實面對自己,「巳經有五個丈夫,現在有的並不是自己的丈夫」是她的真相,逃避真相,只能自欺,不會得著安慰。但面對著各種嚴苛的、不友善的「傳統」和「規範」,這婦人怎麼能面對別人,面對自己呢?其實,她設法避免見別人,因為她判定別人亦不想見她。她心想:「像我這種婦人,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別人怎可能接納我呢?」她更加推論判定,上帝就必更、更、更加不可能接納、親近她這種又苦命、又有罪的婦人,「邏輯」是十分簡單的 --
若上帝愛我,我怎會這樣苦命,一再婚姻失敗?
我一婚再婚,又作人情婦,連世俗倫理都不容,上帝怎會愛我?
人在「苦」裡判定上帝已經離開我,人在「罪」裡判定上帝一定不會愛我。於是,她的所謂信仰、敬拜,亦只能「載著假面」,以各種虛有其表的形式來敬拜,事實上,她從來不肯與上帝「埋身」,亦不相信上帝會與她這種人「埋身」。今天一樣,許多人「返教會」返了一輩子,也可能從未有與上帝真正親近過。第一句「叫你丈夫來」逼使她面對人生實相,必須真實地思想信仰,而第二句「這和你說話的就是祂」,配合第一句,剛剛「洽到好處」,給她無比的安慰。如何可能?
原來,只要大家體會這婦人的心靈狀況,就會明白她真正需要的安慰是一個「事實」,而不是一個「感覺」,或一堆輕飄飄的所謂安慰「說話」。以下的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就正是她所最需要和期待的事實 --
4:26 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是哪一個「他」呢?就是彌賽亞、基督、救主 -- 上帝的全權代表。
原來,一切社會、倫理、宗教的「成規」都告訴這婦人:「你是沒希望的!上帝不會愛你!」但主耶穌臨在她跟前的「事實」卻告訴她:「你是有希望的!上帝仍然愛你!」「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這不是一句只在情緒上或感覺上的安慰「說話」,它反映的卻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安慰「事實」:
你是苦命麼?是!(你先不要自欺)你是有罪麼?也是!(你也不能自欺)但上帝仍然愛你!證據?我就是! -- 這和你說話的就是祂!不用虛假粉飾的說話來安慰人的主,卻用「事實」來安慰一切陷於苦罪之中的心靈。事實上,真正的基督信仰,最能安慰一切心靈的,都是建基於這兩個「事實」之上:主耶穌的十架受難與祂的榮耀歸來。只有上帝親自臨在的「愛的事實」可以安慰我們,基督釘十字架與榮耀歸來,就是兩次決定性的「臨在事實」,可以永遠安慰一切苦罪心靈。這就是基督教 -- 基督教以事實安慰人,不是以感覺安慰人。
主挖人瘡疤,還不痛不挖,按今天庸俗不堪的心理學,是極「不友善」的表現,但祂的本心,卻是真正的、無比的「友善」 -- 為拯救我們脫離沉重的自憐自責,以及對人、對己、對上帝的極大敵意,而不惜先忍痛「傷害」我們,逼我們面對實相,亦在自己的真相中,發現上帝的真相 -- 我們深沉的苦罪,不意味上帝已經或從來不愛我們,祂不離不棄,「已經有五個丈夫」,是我們的事實,但臨在我們當中,「和我們說話的就是祂」,更是上帝的事實。以真實的自己真實地遇見真實的上帝,救恩就在其中。
本課習作(下一課回答)
請先閱讀以下經文:
約 6:53-66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著;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這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吃這糧的人就永遠活著,不像你們的祖宗吃過嗎哪還是死了。」這些話是耶穌在迦百農會堂裏教訓人說的。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耶穌心裏知道門徒為這話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是叫你們厭棄〔原文是跌倒〕嗎?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問:主耶穌為甚麼要「趕客」?
答: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