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6-7章 分享題 Q&A Luke compiled by mini 江敏妮
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因我們總想靠自己;
但為何百夫長尚未到盡頭、就已懂得要找耶穌?
經文:7:1-10…有一個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害病,快要死了。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他們到了耶穌那裏,就切切地求他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耶穌聽見這話,就希奇他,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那託來的人回到百夫長家裏,看見僕人已經好了。
這個軍官是一名百夫長,在羅馬軍隊中帶領一百名士兵。他托人求耶穌,是因為他相信耶穌是從神那裡來的,或是因為覺得耶穌很神奇。書中記載他很愛猶太人這一個民族,為他們建會堂;當他有需要的時候,自然來找耶穌去幫助他。
為什麼這位軍官不親自去求耶穌,而要請猶太的長老去呢?許多學者認為:一是他知道猶太人恨惡羅馬軍兵,怕打擾了他們的聚集。另外他日常的工作就是分配士兵去執行任務,他也就採用了這種方法把他的要求傳給耶穌。
百夫長的信心究竟有多大?
百夫長沒有到耶穌那裡去,他也沒有要求耶穌到他那裡去。就如他不在場,士兵也能執行他的命令一樣,他相信耶穌治病也不需要在場。百夫長是外邦人,並非自小就認識神,所以他的信心叫人特別驚訝。
甚麼是『這麼大的信心』(9節)?
一、小看自己──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6~7節)
二、把主看得很大──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7節)
是百夫長去見耶穌,還是他打發長老去呢?福音書作者的記載不吻合嗎?
馬太福音八5-13與路加福音所記百夫長求醫故事;何以一為直接的,一為間接的?
這裏所記的,並非兩件事,也非一件事有了相反的記載。事實是:百夫長先遣人去見主;後來,他自己也來了。
一、馬太福音除去百夫長差遣猶太人的記載;路加福音則反之。
二、馬太福音除去凡足以使猶太人驕傲的;路加福音寫給外邦人,藉猶太人的口,叫他們知道這個百夫長之善,是與他們有益的。
三、馬太向他的猶太讀者強調這個人的信心,而路加則是向他的外邦讀者突出猶太長老和這位羅馬軍官的良好關係。
她人生的希望完全破滅、剩下的只有悲哀;誰可以幫她?
經文:7:11-17 過了不多時(有古卷:次日),耶穌往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因,他的門徒和極多的人與他同行。將近城門,有一個死人被抬出來。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他母親又是寡婦。有城裏的許多人同著寡婦送殯。主看見那寡婦,就憐憫她,對她說:「不要哭!」於是進前按著槓,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那死人就坐起,並且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他母親。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 神,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又說:「 神眷顧了他的百姓!」他這事的風聲就傳遍了猶太和周圍地方。
拿因城在耶穌家鄉拿撒勒東南方不遠。在猶太傳統中為死人送殯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死者的屍體用麻布包裹好,放在擔架上,送殯的隊伍會抬著他走遍整個城市,親屬尾隨,路旁的旁觀者也可以加入送殯的行列中。喪家會僱用一些哭喪者大聲哀號,來引人注意。一般來說,家人會哭喪三十日。
死者是獨生子,而他母親又是寡婦,表明人生的希望完全破滅。
「許多人同著寡婦送殯」這裏的描述乃與上節『極多的人與他同行』相對;
一個是送死人的隊伍,一個是跟隨生命之主的隊伍,兩隊相遇,引發了具有深意的結果。
那群送殯的人回家去以後,她會變得既沒有錢,也沒有朋友,除非有親友來幫助她,否則她的前景非常暗淡。神因愛我們的緣故,竟然甘願捨去他的獨生子(約三16);我們若能好好揣摩寡婦喪獨子的心境,就能領會神愛我們的心了。
不是那寡婦去找主,乃是主來找那寡婦。當我們遭遇不幸的時候,主總是主動的來眷顧我們。
有耶在穌,真好!這件事說明了救恩的真理。整個世界都死在罪中(弗2:1),好像這寡婦的兒子死了一樣。死了的人再也不能做什麼。但神憐憫我們,差派耶穌來使我們復活,與他的生命連在一起(弗2:4-7)。死人不會在生命中再有任何機會,我們也不能在基督裡賺取新生命。但我們可以接受神所賜的生命,為此而讚美他,並為主而活。
耶穌除了是人子、是先知、他還是誰?
人們以為耶穌是先知,因為他和舊約時代的先知一樣宣告神的信息,又能叫死人復活。以利亞和以利沙都曾經使孩童復活(王上17:17-24;王下4:18-37)。人們認為耶穌是先知的想法是對的,不過他不止是先知,他還是神。
施洗約翰為何不確定耶穌就是彌賽亞?
經文:7:18-23 約翰的門徒把這些事都告訴約翰。他便叫了兩個門徒來,打發他們到主那裏去,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那兩個人來到耶穌那裏,說:「施洗的約翰打發我們來問你:『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正當那時候,耶穌治好了許多有疾病的,受災患的,被惡鬼附著的,又開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見。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施洗約翰對耶穌的認識不太完全,耶穌的信息對他是意料之外的,所以他感到困惑。他的懷疑是自然又合理的,耶穌沒有因此而責備他。相反,他以約翰能夠明白的方法來回答他,向他解釋他實際上是完成彌賽亞的工作。神能夠處理我們的疑惑,他歡迎我們提出問題。
瞎子能看,瘸子能行,聾子能聽,這是誰做的?
這裡所列出證明耶穌是彌賽亞的證據非常重要。這些證據都是一些可以看得到的行動,而不是理論,是耶穌同時代的人看到了,又記錄下來的,讓我們在今天能夠閱讀到。先知曾預言彌賽亞要做這些事情(賽35:5-6;61:1)。這些具體的證據能夠幫助約翰,也能幫助我們認識耶穌是誰。
救恩的總述:
一、瞎子看見──心眼被開啟
二、瘸子行走──有力行走神的道路
三、長大痲瘋的潔淨──罪污被洗淨
四、聾子聽見──能聽見神的聲音
五、死人復活──得著主復活的生命
六、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得著屬靈的富足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是何意?(路七23)
施洗約翰不喜歡,也可以說是不明白主工作的方式。他曾期待以色列國另一次的新復興,正如舊約裡以利亞所見證的那一次。而現在他卻被關在監牢裡,接近死亡的邊沿。他既不能再有任何偉大的工作和成就,那麼主耶穌為何不採取一些行動,來證明這第二位以利亞的職事?
當神沒有按著我們的期望去進行他的工作時,我們是否因此就跌倒呢?我們曾尋求認識他的旨意,並只求他得著榮耀,然而他的道路,卻多令我們大感失望。我們曾遭遇絕境而毫無出路,我們病了,期待他來醫治,但卻得不到醫治。我們短缺金錢,但經濟的供應卻遲遲不來。或者比這些更糟的就是:在某些工作或事情中,神自己的尊榮似乎受到危險的威脅。他必須為自己的名,親自出來干預——然而神卻不下手。其它還有:不利的情勢全無改變,監牢的門戶仍然緊閉,罪人的硬心猶未溶化,也沒有人喊說:「先生,我當怎樣行纔可以得救?」等等。
但總有一天,一切事情都會解釋明白。當我們站在審判台前的時候,不但我們要受審判,神還要將一切事情向我們闡述。我們將在好些事情上被證明是錯了。但也有許多的事情,主要對我們說:「我是對的,但你們也是對的。」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有時候,「不因主跌倒」,的確是一件很難作到的事情。叫我們跌倒的,也許是環境方面的事情─當我們渴望為主作工的時候,卻被囚在一個極狹窄的地方,一間病室裏,一個不順遂的地位上。但是,無論如何,主知道我們的需要。我們所在的環境,都是主親手替我們安排的。他放我們在現在的地位上,是要加增我們的信心,牽引我們更近他。叫我們跌倒的,也許是思想方面的事情─思想一直縈繞著許多我們所不能解決的疑問、難題。我們原希望當我們把自己交給主的時候,天色就會變藍的,可是交託了以後,天空仍滿佈著煙霧、黑雲。讓我們在這裏相信,如果我們把自己交給主以後,困難仍在的話,這必定是因為主要我們學習更深信他的緣故。叫我們跌倒的,也許是屬靈方面的事情─我們曾以為在主的擁抱中,不再會受到試探的狂風了,不料試探的狂風卻比以前來得更猛。可是,試探越加猛,主的恩典越加大。我們如果回過頭去看看我們一路所遭遇的試煉,我們就會大聲歌詠讚美我們的嚮導了。所以,不論前面將要遭遇的是甚麼,只要是主的旨意,我們都該歡迎。但願我們不再因我們的愛主跌倒。─ 司梅李
我們不會比約翰還大吧?耶穌這樣說是否別有他意?
經文:7:24-28 約翰所差來的人既走了,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去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甚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那穿華麗衣服、宴樂度日的人是在王宮裏。你們出去,究竟是要看甚麼?要看先知嗎?我告訴你們,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經上記著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所說的就是這個人。我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大過約翰的;然而 神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
沒有一個人比約翰更能完成神的旨意。然而,在神的國度裡,那些在約翰以後來的有更大的屬靈遺產,因為他們較約翰更清楚耶穌受死和復活的意義。約翰像是一位舊約先知般預備人迎接彌賽亞時代的降臨。耶穌不是將約翰跟個別基督徒作比較,他是把在基督以前的生命,與在他國度裡的豐盛生命作對比。
人們都悔改了,為何法利賽人和律法師還選擇走自己的路?
經文:7:29-30 眾百姓和稅吏既受過約翰的洗,聽見這話,就以神為義;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沒有受過約翰的洗,竟為自己廢棄了神的旨意。
百姓和稅吏在聽到約翰的信息後,都悔改了。相反,那些宗教領袖卻拒絕他的話,他們要按自己的意思來生活,所以拒絕聽其他人的意見。你不要把自己的計劃強加給神,你要嘗試發掘神對你的計劃。
諸多挑剔,所為何事?難道他們真關心人的飲食習慣?
經文:7:31-35 主又說:「這樣,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的人呢?他們好像甚麼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施洗的約翰來,不吃餅,不喝酒,你們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為是。」
宗教領袖討厭任何人講真理和暴露他們的偽善行為。他們去挑剔別人,但從不費心思考所挑剔的事是否一致。他們抨擊施洗約翰禁食和不飲酒;又指摘耶穌與稅吏和罪人一起吃喝。當然他們真正要反對的與飲食習慣無關,他們不能容忍的是自己的偽善被暴露出來。
法利賽人不會因為對施洗約翰和耶穌的矛盾態度而煩惱,因為他們滿有「智慧」去為自己辯護、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我們也會為自私的行為和信念作解釋。然而,我們若不在神的真理中檢討自己的心思,就會跟法利賽人一樣損人利己了。
基督之道對於社會的習慣如何?
一、有時與社會的習慣相反(33節)
二、有時與社會的習慣符合(34節)
三、無論相反或符合難免批評(33~34節)
四、行為上以合乎真理為是(35節;太七16)
要做到什麼才配得稱為「智慧之子」?
智慧之子就是跟從耶穌和約翰的人。他們的生命改變了,他們正直的生活顯示了耶穌和約翰所教導的智慧。
◎資料來源:聖經靈修版
http://bible.now.cc/
https://www.wai.cc/
台北靈糧堂每日靈修禱讀
查經資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