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iah and the Potter by William Hole耶利米書.jpg
Jeremiah and the Potter by William Hole(1846-1917)

===========================

耶利米書》第14-26 分享題  Jeremiah     compiled by mini 江敏妮

乾旱之災不能阻止神的話語沛臨……
14-15章 這兩章經文以神將降旱災於猶大、並且不聽他們求雨的禱告作為開始,然後描述耶利米預言的未來審判的情景。

人雖會在困境之際呼天,然而也有仰天不應的時刻,是否因為人心還欠缺甚麼?
14:1-22 旱災是神審判猶大人所降的破壞性嚴重的災難。猶大人面對這場災難,也是到走投無路時才求神幫助。但是,他們只想得到拯救,卻不肯悔改離罪。所以,神不垂聽他們的禱告,連耶利米代求也於事無補。他們惟一的盼望就是悔改離罪,歸向耶和華。

為甚麼社會上會有那麼多扮演先知的江湖術士?他們的受歡迎反映了甚麼?
14:14 為甚麼假先知可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呢?因為這些「先知」懂得投人所好,專說人們愛聽的話,以此博取名譽和金錢,卻引誘百姓離開神。如果我們助長假先知、假教師,我們就與他們一樣罪大惡極。

先知為百姓祈求雨水,神會允諾先知的代禱嗎?為甚麼?
14:19-22 耶利米為百姓代禱,求問神猶大百姓悔改後祂會否施行拯救,神表示不會,因為猶大人毫無誠意、作惡多端,而且冥頑不靈。他們雖知道神願意賜福,也知道當怎樣做才能蒙福,可是他們只想得到福分,卻不願盡自己的本分。我們做錯事的時候,表示懊悔容易,利用表面的懊悔博取好處更容易。然而,最重要的是立刻停止犯罪。神赦免一切真誠悔改的人,但祂必定嚴厲懲罰假冒為善的人。

摩西和撒母耳的代求是怎樣的?為甚麼神連他們的代求也不答允?
15:1 摩西和撒母耳都是偉大的先知,他們也曾像耶利米那樣為百姓向神代求(參出32:11;民14:11-20;撒上7:912:17-18;詩99:6)。代求往往很有功效。然而,這次猶大的百姓實在罪惡滔天、死不悔改,神知道他們根本不會真心悔改歸向祂,所以不聽耶利米的祈禱。

領袖的惡行為甚麼要由百姓來承擔?但想深一層,是誰賦與領袖作惡的權力?
15:3-4 神降下災禍是要滅絕活人、吞噬死人,這都是因為猶大王瑪拿西的惡行和百姓的罪惡(參王下21:1-1623:2624:3),這場災禍將會徹底毀滅猶大。有人或許覺得不該由他們來承擔瑪拿西的罪惡,可是他們本身也重蹈瑪拿西的覆轍。假如我們明知故犯地倣傚領袖犯罪,那麼就沒有藉口賴他們榜樣不好了。

我能坦然向神剖白,將心靈深處的意念與感受吐露嗎?
15:17-21 耶利米責怪神在他最需要神伸出援手的時候不肯幫助他。耶利米心中感到憤怒、傷痛和懼怕,只為自己的遭遇顧影自憐,不再專注於神的心意。神並沒有惱怒耶利米,只是以祂的回應來重新調整耶利米看問題的優先次序。他身為神的代言人,職責是要影響別人,而不是受別人影響。這段經文有三個重要信息:(1)我們可以藉著祈禱向神表達最深的意念和情感。(2)神希望我們凡事都信靠祂。(3)我們的任務就是代表神來影響別人。

宣講刺耳的信息,過與眾不同的生活,先知的孤獨是不可言喻的……
16:1-17:18 這段經文描寫將臨之災。經文從刻劃耶利米孤立無援開始,他宣講的信息嚴厲刺耳,過的生活又與社會格格不入,不能娶妻育兒,不能參加喪事婚禮,成為不能融於社會的人。最後,這段經文以耶利米再次呼籲眾人歸向神免受審判作為結束。然而,眾人都對耶利米的話置若罔聞,故第一浪滅亡之災立即在公元前605年襲來(參王下24:8-12),而第二浪也在公元前597年臨到。最後,猶大終於在公元前586年完全滅亡。

先知用甚麼方式表達猶大人當時災難的深重?
16:5-7 在耶利米身處的時代,不公開表達哀痛之情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人們的眼淚流乾了,沒有哀悼的儀式,甚至因為死亡的人太多,而無法一一舉葬。由此可見,當時的災情多麼嚴重。

先知宣告神的心意,不單是藉口傳,也藉身證。我會用哪一種方式見證神?
16:8-13 神叫耶利米不要參加任何宴樂和慶祝活動,以示神非常嚴肅地看待猶大犯的罪。不論是不參與舉哀,還是遠離宴樂,耶利米都是以生活彰顯和見證神的真理。有時候我們以為只有藉著談話和教導才能與人溝通,但是神卻會利用各種方法表達祂的意思。你也發揮一下你的創意吧!

以色列將要經歷比出埃及更大的神蹟。我是否也看到神拯救我的奇妙?
16:14-15 出埃及記記載了神如何施行奇妙的救恩,將祂的子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參出1-15章)。然而,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的歷史比出埃及更加輝煌並有紀念性,因為這段歷史記錄了以色列人儘管冥頑不靈離棄神,神卻仍以無限的慈愛和憐憫待他們。

神察驗人心,仍等待我的禱告;祂能改變萬事,仍靜候我的悔改……
16:17 小孩子總以為他看不見你,你也就看不見他。以色列人也是這樣,以為閉上眼睛就可以逃避神。雖然他們閉上眼睛,對自己的罪過視若無睹,卻逃不了神的眼睛。祂是監察一切的神,甚麼事也瞞不過祂。你有沒有不想讓神知道的意念和罪行呢?其實祂是知道的,悔改的第一步乃是認清這個事實:神知道我們的罪過。

先知在禱告中對神的稱謂,反映了他怎樣認識神?我又會對神怎樣稱呼?
16:19 耶利米在禱告裡用了三個稱呼形容神:力量、保障和避難所,每個稱呼都代表了耶利米對神某一方面的體驗,而共通處就是神給他安穩和保護。在你軟弱時,讓神成為你的力量;在遭敵人圍困時,讓神成為你的保障;在生活窘迫中想覓得安憩之所時,讓神成為你的避難所。

猶大的罪如鑄烙的鐫刻,難以清洗,怎樣才可以將朱紅的罪身變為潔白?
17:1 神的子民雖有律法的指引、先知的警戒和充滿神蹟的歷史作為鑒戒,但仍然不斷犯罪。為甚麼會這樣呢?為甚麼我們明知犯罪必招來永久的苦果,卻仍然沉溺罪中呢?耶利米說人心是詭詐的(17:9),而猶大人的罪更是「刻在他們的心版上」的。希伯來人以人體不同的器官代表人的不同層面,「心」代表的是理智、悟性和意志。犯罪傾向已根植於我們的生命深處,只有神的拯救才能使我們脫離罪的轄制。

對比倚靠神的人與倚靠血肉之軀的人,我會選擇作哪一種人?
17:5-8 這部分將倚靠人類和倚靠神的兩類人作比較。猶大人不信靠耶和華,反而倚賴偶像和軍事聯盟,因此變得如沙漠和曠野一樣荒涼。相反,倚靠耶和華的人卻像樹栽於水旁(參詩篇1)。遇到危難關頭,那些依賴人力量的就會軟弱無力、心驚膽怯,以致裹足不前。但是,信靠神的人卻充滿信心和力量,不但自己站立得住,而且還能激勵別人。你是想作不結果子的樹,還是希望像栽於水旁的樹,不斷結果子,並能在危難時昂首屹立,甚至支持和激勵別人呢?

罪的根源是在哪裡?是社會的錯嗎?是家庭的責任嗎?還是有更基本的原因?
17:9-10 神很清楚地指出,我們犯罪是發自內心的。自出母胎以來我們就有犯罪的傾向,容易忘記神和離棄神,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繼續犯罪。受到罪的誘惑時,我們可以輕易就犯,也可以求神拯救和幫助。

古人認為人應有所為,有所不為;然而在為與不為之間,應按甚麼原則抉擇?
17:11 做任何事都可依循正當的途徑,或用旁門左道來達到目的。耶利米指出,凡用不正當手段發財致富的人,他們最終必招致愚蠢和貧困的惡果。不論是工作、讀書或遊戲,我們都該誠實無偽。凡利用不光彩的手段升職、通過考試或搏取名譽地位,都不會蒙主祝福,也不會帶來恆久的快樂。

先知為甚麼如此重視遵守安息日?我的安息日是以甚麼方式體現?
17:19-27 以色列人應該在安息日休息記念神(參出20:8-11),但他們仍然拚命工作,因他們認為賺錢比守神的誡命更重要。他們若肯悔改,將祂放在生命的首位,神就應許賜他們在列國中得到尊崇。一個多世紀後,尼希米帶領被擄者歸回耶路撒冷時,所做的重要改革之一就是重申守安息日的重要性(參尼13:15-22)。

17:26 南地是指猶大的南部。

神為甚麼以製造陶器比喻猶大?這段信息是寫於何時?
18:1-19:15 這些比喻大約寫於約雅敬早期執政期間,喻意為神對猶大有絕對的主權。神就如窯匠弄泥那樣,可以隨意陶造猶大,祂不斷陶造他們,希望把他們造成有用的器皿。不過,猶大必須趕快悔改,否則它這塊泥就會硬化,變成不合用的器皿而被摔碎。

既然神有權塑造人,人豈非變成扯線的木偶?還是……
18:6 窯匠在轉輪上做器皿時,往往會有瑕疵。窯匠可以不加理會,也可以重新另做。同樣,神也有權改造猶大人成為合祂心意的子民。我們不應以消極被動的態度回應神的陶造工作(這只是泥的一面),而是應以甘心樂意的態度接受祂在我們身上的工作,順服祂的一切安排,變成合乎祂心意的貴重器皿。

想做便去做——倘若人人都如此,那麼世界會變成甚麼樣?
18:12 我們的社會崇尚堅持己見、獨立自主和脫離權威。然而,這些一旦滲入我們與神的關係之中,就會令我們變得冥頑不靈、自視過高、不肯聽從教導和不肯改過自新。頑梗自恃的性格發展下去,就會漸漸使我們與神為敵了。

猶大人自以為擁有一切,卻獨缺神的話語;我又怎樣?擁有甚麼?失去甚麼?
18:18 耶利米以言論和行動向猶大人的社會和道德行為發出挑戰,他公然指責君王、官長、祭司、先知、文士和智慧人(4:98:8-9)。他坦然無懼地批評他們。他們可以接受批評改過自新,也可以禁止他的言論。但猶大人選擇了後者。他們認為根本不需要耶利米,因為他們想聽的話假先知都說了。你是以甚麼態度回應別人的批評呢?細心聽一下,神可能有話要跟你說呢!

陀斐特和欣嫩子谷位於何地?
19:6 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的公共垃圾場,也是猶大人焚燒自己的孩子獻祭給摩洛的地方(參7:31-32)。陀斐特是「火燒之地」的意思,在欣嫩子谷中,是猶大人燒孩子獻祭之地。

先知所預言的災殃會在何時降臨?
19:7-13 耶利米預言的大屠殺先後發生了兩次,一次是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兵攻入耶路撒冷時;另一次是公元70年提多毀滅耶路撒冷時。在被巴比倫圍困期間,食物極度短缺,令城中出現人吃人的慘象,有些人甚至吃自己的兒女(有關的預言請參利26:29;申28:53-57;有關實況的描寫,請參王下6:28-29;哀2:204:10)。

猶大被擄的預言是在何時發出的?
20章 這件事發生在約雅敬王執政期間。耶利米既在偶像敬拜中心欣嫩子谷講道,也在本該是敬拜神的聖殿講道,這兩處都聚滿人群,也都是敬拜偶像的地方。

作為神職人員,巴施戶珥竟這樣粗暴地對待先知,說明甚麼?
20:1-3 巴施戶珥是負責維持聖殿秩序的官員(有關這職位及職責的介紹,請參29:26),同時他也是祭司,並且冒充先知。他聽了耶利米的話之後,不但沒有認真思考,以行動悔改,反而將耶利米打了一頓,然後用枷鎖把他鎖起來。真理雖然有時候會刺痛人,但如何對待真理卻反映了一個人的生命素質。我們可以否認真理的指控,消滅犯錯的證據,也可以謙虛誠實地接受事實,讓真理改造我們。巴施戶珥自以為是威武的領袖,其實他只不過是懦夫。

巴比倫三度入侵猶大是在——
20:4-6 這個亡國的預言最終在巴比倫三度入侵猶大時應驗了。巴比倫第一次入侵就在預言發出的同一年(公元前605年),第二次入侵約在公元前597年,巴施戶珥很可能和約雅敬王一同被擄。第三次入侵發生在公元前586年。

耶利米將長期承受的壓力在神面前宣洩。我是否活在重重壓力下,我可以怎麼辦?
20:7-18 耶利米向神傾訴自己的感受時,心中夾雜著失望與悲歎。他曾忠心地宣講神的話,但得到的卻是迫害和憂傷。然而,他稍將神的話忍住不說,就覺得骨中像有火在燃燒,使他不得不繼續說下去。當神赦免的信息如火在你的骨中燃燒時,你也會忍不住與他人分享,而不計較效果了。

這一個段落的信息是在甚麼背景中宣講的?
21-28章 這幾章是耶利米預言公元前588年至586年間尼布甲尼撒王圍困耶路撒冷的事(參王下25章)。猶大王西底家決定反叛,背城而戰抵抗尼布甲尼撒王(參王下24:20),國中貴胄也力勸王與埃及聯盟。耶利米宣講的信息則是:那些引導百姓步入歧途的君王(21:1-23:8)及假先知(23:9-40)必遭到神的審判。

西底家相信歷史會重演,然而神雖仍有恩典,人心卻陷於腐朽之中……
21:1-2 西底家王引述希西家在位時的歷史事件。當年耶和華曾奇妙地拯救他們,令耶路撒冷免遭亞述王西拿基立的毀滅(參賽36-37章),而西底家也以為歷史會重演。耶利米的回答打破了西底家的幻想,公元前586年猶大人被擄時,西底家終於成了末代君王。

你是否覺得自己無甚價值?請想想有人需要你,不是嗎?
21:1-2 這個巴施戶珥與201節的那位不同,他是來找耶利米幫忙的。神仍有工作要耶利米完成。要活出信仰,我們可能會遇到拒絕和失望,或給繁重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想放棄而不幹。然而,有人需要我們,而神也有重要的使命待我們去完成。

如果你的親人或朋友只在需要你幫忙時才找你,你會有甚麼感受?
21:1-14 耶利米早已預言耶路撒冷必遭毀滅,卻遭到城中領袖的否認和嘲笑。直到山窮水盡的時候,西底家才向神求救,但是他仍然不理會神的警告,也不認自己的罪。我們不也常是這樣嗎?在順境中漠視祂的警告,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求祂幫助。然而神卻想和我們建立長久的關係。你是努力與神建立深厚的友誼,還是只有在遇到麻煩時才找祂解困分憂呢?

為甚麼耶路撒冷的居民有這種安舒自大的心態?
21:13 耶路撒冷建在高原之上,三面有山谷環繞,極盡地利,所以城裡的居民以為很安全。

耶利米的預言是否會按時序發出?
22章 2225章很可能不是依照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寫的。例如在21810節,神暗指猶大人悔改已經太晚了,但在224節,神又說他們還有時間改變自己的行為。本章的事件應發生在第21章的事件之前。

我遵紀守法,是否就達到公平、公義的要求了呢?
22:3 神告訴猶大王,重建國家的基礎就是遠離罪惡,秉行公義。秉行公義不只是相信有關神的正確教義,而且要過順服神的生活。好行為雖不能使我們得救,卻能具體地表達出我們的信心。(參雅2:17-26)。

遠死他鄉的猶大王是哪位?
22:10-12 推行仁政的約西亞王在米吉多之役中陣亡(參王下23:29),他的兒子沙龍(約哈斯)在公元前609年接任猶大王,僅三個月便被埃及王尼哥擄到埃及。他可能是猶大被擄時期第一個死於異邦的國王。耶利米勸百姓不要為已去世的約西亞王流淚,倒要為那被擄至外邦、永遠不能再回祖國的君王哭泣。

我生長在基督教家庭裡,是否自然也是屬神的人了……
22:15-16 神審判約雅敬王。雖然他父親約西亞是猶大的優秀國君之一,他本人卻是邪惡滿盈的。約西亞王在位時,一直忠心地秉行公義,以身作則,樹立了過正直生活的典範。但約雅敬卻完全沒有傚法他父親的行事為人,最終遭到神的審判。他沒有像他父親那樣過順服神的生活,所以不能像他父親一樣得到神的賜福。我們可以繼承父母的財產,卻不能自動地擁有他們的信仰。一個擁有豐厚遺產、接受過高等教育和住在華麗豪宅的人,並不一定有好的品格或個性。與神的關係是要我們親自建立的。

重物質追求過於精神追求,是現代人的特點,我是否也如此?
22:21 約雅敬從小就頑梗自恃、剛愎自用。神曾勸戒過他,他卻不肯聽,因他總認為生活的舒適順利比與神的親密關係更重要。假如你發現自己生活舒適得連給神的時間也沒有,請你停下來反省,到底是舒適安穩的生活重要,還是保持與神的親密關係重要?

約雅敬這位帶印的戒指因罪被神拋棄,我是野橄欖枝,是否也會 ……
22:24-25 帶印的戒指是國王用來批閱重要文件的,所以非常寶貴。約雅敬王因為犯罪,神不再重用他。雖然他曾是神的「帶印戒指」,神亦會因他的罪而拋棄他(參24:1)。

大衛後裔的王位到此結束,直到基督降世……
22:30 西底家繼承約雅斤成為猶大王,卻比約雅斤早死(參52:10-11)。約雅斤是大衛後裔中最後一個猶大王(參代上3:15-20)。他有七個兒子,卻沒有一個成為國王。他的孫子所羅巴伯曾在被擄歸回期間統治猶大(參拉2:2),但他只是一位省長,而不是一國之君。

你是否肩負牧養群羊的責任?對照經文自省,你做得如何?
23:1-4 負責領導以色列人走上神的道路的領袖,要對以色列的現況負上全部責任,神對這些領袖必施以嚴厲的審判。神將百姓交託給他們帶領,他們就得為百姓負責。神將甚麼人託付予你?你必須記著對那些被你帶領和影響的人向神負責。

公義的苗裔,將臨的彌賽亞,美好的預言是黑暗中的一線曙光——
23:5-6 耶利米以那將臨的彌賽亞和當時腐敗墮落的領袖互相比較,形成鮮明的對比。將臨的彌賽亞就是來自大衛支派的君王,這完美的君王必統治整個以色列。他又因為延續了大衛之根的生命,所以稱為「公義的苗裔」(參賽11:1),這苗裔像創造主那樣充滿公義和公平,長成以後更滿有神的性情。

假先知使耶利米的骨頭髮顫,因為他們……
23:9-14 為甚麼整個國家淪落到這個地步?因為假預言遺害不淺。那些假先知總是告訴大家平安無事,所以受到一大群人的熱烈擁戴,到處受人歡迎。相反,耶利米宣告從神而來信息,卻總是因斥責他們的敗壞而不受歡迎。假先知主要有四個特徵,這些特徵我們今時今日也要謹慎分辨:(1)他們表面上是在宣揚神的道,生活中的表現卻與所說的不一致。(2)他們會避重就輕地修改神的信息,使那些話聽來更加順耳。(3)他們往往在有意無意間鼓勵聽眾違抗神。(4)他們傲慢自私,只求滿足、討好聽眾,卻不忠實於神的話。

所多瑪、蛾摩拉因罪被毀,我所在之地是否也罪惡充斥?
23:14 所多瑪、蛾摩拉是兩座罪惡之城,最後遭神毀滅(參創19:23-24)。在聖經裡,這兩座城是墮落到極點、充滿罪行和公然反抗神的典型。

末後的日子是指——
23:20 「末後的日子你們要全然明白」指的是當耶路撒冷淪陷後,百姓就能看到這個預言的真實性。

你傳福音時,是注重言語,還是生命的見證?
23:28 真假先知之間實在有天淵之別,就像糠秕和麥子的分別一樣。麥子是營養豐富的穀物,可作食糧,而糠秕卻完全不可食用。傳福音實在是個重任,因為我們的生活見證、言行是否一致會直接影響別人:不是令他們接受福音,就是令他們抗拒福音。我們不論是在講壇上宣道、在課室裡教導,還是與朋友分享見證,都要言行一致、不偏不倚地見證神的道。朋友和鄰舍聽你分享福音的時候,會特別注意你的生命見證,如果他們發現神的道根本沒有改變你,他們又怎會接受呢?以生命活出福音,就能更有效地傳福音。

「看看聖經上怎麼說?」是否已成為你嘲笑愛引用聖經的人的話了?
23:33-40 猶大人以嘲笑的口對耶利米說:「耶和華有甚麼默示呢?」(默示可解作「說話」或「重擔」)他們嘲弄耶利米和神,因為耶利米所宣告的信息都是令人沮喪的審判,但這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如果他們肯接受這個現實,早就悔改歸向神了。你曾否抗拒或嘲笑一些要你改變的話?在拒絕或嘲弄別人對你的教訓前,請先三思自己的動機。

耶哥尼雅——約雅斤,最後一位猶大王被擄……
24:1 公元前597年,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到巴比倫,西底家成了傀儡皇帝。在一般情況下,皇室人員及軍中領袖必然被擄成為階下囚,以免他們行使權力策動叛亂。至於技藝優秀的工匠和鐵匠,則是建設巴比倫的人才,所以也一併被擄到巴比倫去了。耶利米在222428節曾預言這件事必然發生。

被擄——世人眼中是苦難,在神眼中卻是——
24:2-10 「好的無花果」代表被擄到巴比倫去的猶大人。這不表示他們本身是好國民,只是他們的心仍尊敬神,所以,神必看顧他們,領他們歸回故土。「壞的無花果」代表仍留在猶大國或逃亡埃及的人,他們自以為是,認為留在猶大或逃到埃及必蒙祝福。這與他們的想法恰恰相反,神乃要藉被擄的過程鍛鍊祂的百姓,看顧、賜福給他們。我們可能會認為生活順利就是蒙祝福,不順利就是受咒詛。然而,如果艱難困苦能令我們更加堅毅,逆境也是祝福;萬事順利若令我們離開神,順境也是咒詛。因此,遇到困境時,求神幫助你為祂剛強起來;生活順利時,求主教導你善用機會服事祂。

猶大人被擄至巴比倫的情形——
24:6 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大人都蒙耶和華眷顧,他們雖然是俘虜,身處異鄉,卻不至淪為奴隸,甚至還可以經營生意,有自己的住所。更有些能在巴比倫的政府中擔任要職,但以理就是其中之一。(參但2:48

猶大被擄——先知早已預言——
25章 這篇信息宣講於公元前605年,也就是尼布甲尼撒王正式掌權之年。由經文第3節看來,耶利米的先知使命始於公元前627年,早在被擄七十年這件事發生之前,他已宣講了整整二十年之久。

被嘲笑、拒絕、孤立、迫害卻不改初衷,耶利米為何能做到?
25:2-6 你可以想像一下,二十三年來不斷宣講同樣的信息又不斷遭人拒絕的滋味是怎樣的。耶利米的遭遇正是如此。因他將生命奉獻給神,所以不管別人反應如何,他都堅持繼續宣講惟一的信息:「你們各人當回頭,離開惡道和所作的惡」。儘管我們拒絕神,神卻一直愛我們。讓我們為祂不變的愛而感謝祂吧!我們同時也要像耶利米一樣對神忠心不渝,不管別人反應怎樣,都忠心為神作見證,回應祂的呼召。

神的話永不落空,耶利米的預言一一應驗——
25:12 這段歷史在但以理書第五章有更詳盡的描述。公元前539年,馬代波斯王塞魯士率軍攻取巴比倫,並將伯沙撒殺死。

神是公義的,與祂為敵的都要受懲罰——
25:15-38 猶大不是惟一喝神忿怒之杯的國家,耶利米列出還有很多罪惡滿盈的國家必喝神忿怒之杯,遭巴比倫蹂躪。最後,巴比倫本身(2526節作示沙克)也會因罪惡深重而招致滅亡。

26章要講甚麼?
26章 這章經文描述的事件發生在公元前609年至608年間;比第25章記述的事件發生得更早。約雅敬王是個崇尚物質和自私自利的皇帝,曾經壓迫無辜、草菅人命(參36:22-32;王下23:36-24:6)。第26章主要描寫耶利米如何經歷及面對生命的試煉。

聖經中有的信息太刺耳,我總是想跳過去……
26:2 神要耶利米「一字不可刪減」、原原本本地說出祂的話。這可能表示,耶利米曾認為有些話可能招致眾人與他為敵、或是太過嚴厲苛刻、或是令他帶上賣國賊的帽子,所以他想刪減部分內容。但是,神卻命令他不要為了迎合自己的意願、聽眾的口味或身處的環境而改變祂的話。我們也一樣,不能為了討好任何人而刪減神的話中的重要部分。

聽到聖殿要被毀,以色列人大怒,他們的反應都是出於愛神嗎?
26:2-9 示羅是以色列人佔領迦南後設立會幕的地方(參書18:1),於公元前1050年被非利士人毀滅。「我就必使這殿如示羅」指的是耶路撒冷及聖殿必遭毀滅(參26:6)。祭司和假先知聽見這話勃然大怒,因為聖殿是他們權勢的來源,人民敬畏聖殿,他們也受尊崇。耶利米說聖殿必遭毀滅,無疑是在挑戰及動搖他們的權勢。主耶穌預言耶路撒冷和聖殿必遭毀滅的事,也曾經激怒了當時的宗教領袖(參太24:2)。

被自己人視為叛徒,是極難忍受的事……
26:11 耶利米因為預言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而遭人冠以「賣國賊」之名,但那些「勇氣可嘉」的人卻主張與其他國家聯盟對抗巴比倫,以維護國家的獨立。

歷史常常驚人的相似,我們是否注重前人的經驗教訓呢?
26:17-19 有幾位長老想起先知彌迦的話(參彌3:12)與耶利米所說的內容十分接近。彌迦呼籲百姓悔改,他們就離開罪惡,改邪歸正。然而,這些百姓雖饒了耶利米一命,卻沒有從歷史汲取最大的教訓,他們沒有引以為鑒,沒有悔改自己的罪,最後不能救自己一命。每當你想起某則聖經故事,就當仔細反省一下它對你自己有甚麼意義,並怎樣把它應用在自己身上。

先知的預言聖經中是否都有記載?
26:20-23 烏利亞是一名不為人知的先知,他也是因忠心宣講神的道而遭處死的。我們從這裡可以得知並非所有先知的話都記載在聖經裡。

===========================

參考:耶利米書 5W簡介
https://cat51332002.pixnet.net/blog/post/70849198 

◎資料來源
聖經靈修版 
http://bible.now.cc/ 
https://www.wai.c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 的頭像
    mini

    這是mini的部落格

    mi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