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uenadan00.blog.sohu.com/76064107.html
《路得記》Ruth 故事人物 / 角色分析
角色分析:
波阿斯 -- 預表基督:
1. 收割的主人 得2:3-4。太9:38
2. 大財主 得2:1 『大有能力的豐富者』(A mighty man of wealth)
3. 救贖者 得3:12。徒4:12 Redeemer
4. 親族 得2:1
5. 至近的親屬 得2:20;3:9,12 握有為我們救贖權利的一位Redeemer
6. 潔淨者 得3:2。太3:12
7. 恩人 得2:8-10。約1:14
8. 衣襟的遮蓋 得3:9-12。來9:12 血的遮蓋
9. 立約者 得4:9-10。何2:19-20
路得 -- 預表得勝者、外邦人歸向神:
1. 有主的應許 約10:16;弗2:14-15
2. 受律法的捆綁:永不得進入神的家 申23:3;得1:4;2:6;4:5
出身墮落的族類「摩押女子」(一4;二6;四5) -- 照著我們的本相,都是罪人蒙主恩
3. 有至死跟從主的信心 得1:15-22
她有追隨拿俄米回迦南地的心志(一16~17) -- 得勝者向著主的心乃是絕對的
4. 遇恩人波阿斯、救恩的主、得著特別眷顧 得2:2-16。彼前1:5 得勝者乃是得著主格外的恩典
5. 她殷勤拾取麥穗。得勝者一心追求主恩(二7,17)
6. 遵從順服拿俄米指導,托身於波阿斯 得3:6-9得勝者完全順從聖靈引導,注目施恩的主
7. 與波阿斯合而為一、進入救贖之路 得2:3。太7:13-14
她至終與波阿斯合而為一,生下兒子(四13~17) -- 得勝者完全與主聯合,帶下神的國度
拿俄米 -- 預表聖靈,引導女子歸向主與他的十字架。
1. 引領路得去迦南 得1:19
他是我們的『引導者』一路引領我們進入屬靈的產業
2. 指教路得如何親近波阿斯 得3:1-4
他是我們的『教師』指教我們如何親近主
3. 向路得介紹波阿斯,分析解釋所發生之事 得2:20-23;3:18
他是我們的『啟示者』,使我們明白主所作的事
4. 與波阿斯的心靈相通,明白波阿斯的心意 得2:8; 2:21-22 聖靈與主之間心意的相契
5. 撮合路得與波阿斯,使他們最終完全結合 得3:1-4; 4:10
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工作,最終目的是要使我們成為基督團體的新婦
6. 撫養波阿斯與路得所生的孩子 得4:16
主在得勝者身上所結的果子,都是藉著聖靈乳養、保抱的
角色對比:
(一) 路得 v.s. 俄珥巴:兩種人生路的選擇
一、俄珥巴的抉擇 以利米勒當初離開伯利恆也許是失策,但是他的家庭必定是個彼此相愛的家庭。兩個媳婦因著婆婆的慈愛,也表達出願意甘苦與共的愛。但是小媳婦一方面是婆婆的勸說,一方面也是現實合理的考量,終於在萬般不捨中回去自己的娘家,朝向婆婆所祝福的,追求自我幸福的可能未來。這個決定一點都沒錯,合情、合理、合法、合時宜。人生的重大抉擇真是不容易判定,俄珥巴的選擇是任何世人會做的決定,但也顯出是否對神有信心。
二、路得的勇敢抉擇 在同樣困難決定下,路得做了相反的抉擇,看來有點不智、衝動、冒險、不樂觀。她願意從住在本國嫁外國人的女性,變成去外國的外籍新娘,或更準確一點是死了丈夫的外籍新娘。路得記1:16-17,路得堅定的真情告白,成為今天很多人的婚禮誓約。路得當下若不是感情用事,就須有放下未來幸福的打算,離開自己父母、國家、信仰,跟隨婆婆的神,拿俄米族人的文化和習俗,那比當初嫁給瑪倫更不容易的景況。去到看不起摩押人的以色列,事奉一個失了一切又不能再婚的中老年寡婦婆婆,這是什麼選擇,什麼樣未知的明天?但在這種冒險背後,我們卻可以看見以利米勒家庭的信仰和見證,已深深影響摩押女子路得,使她相信投靠以色列的上帝是值得的,即使蒙受人生重大挫傷。一方面這也是為回應無私的愛的另一個無私的愛。路得的告白,正是一種信仰告白,對婆婆真情的背後,有著對以色列的神堅定的信仰與跟隨,從此兩個媳婦命運不再一樣!人生十字路口我如何做抉擇?這兩個外邦女子給我什麼啟示?
(二) 波阿斯 v.s. 某親屬:無私的愛(救贖主) v.s. 有條件的愛
(三) 路得 v.s. 波阿斯:顯著的對比。
一位是年輕窮困的外邦寡婦,一位是中年富裕有名望的以色列人。
這些寫作技巧都是在強調故事的重點 -- 拿俄米因路得與波阿斯的無私,由缺乏致豐富,(注意她回到伯利恒、意為糧食之家,正是收獲季節,後來得到了大麥,至終得了兒子)。特別這件事發生在士師時期,一個「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的紊亂時代,使我們看見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中,仍有敬畏神的人持守美好見證。但作者要表達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倫理故事。作者在結語中記載了大衛王家譜,顯示他記載整個故事的目的,是在追溯以色列君王的本源。士師記讓我們看見以色列需要王,路得記就讓我們看見王是出自何處,他乃是出自遵守神誡命的人,出自具備無私之愛的人。
無私的愛又是在何事上表現的呢?乃是從救贖行動表現的。"救贖"是本書一個重要概念,它原文的相關字在本書共出現了23次。本書中的"贖",包括在神的子民中贖回名分及贖回產業,而贖的行動乃是由至近的親屬所進行的。它所預表的基督,也救贖了我們,使我們在天有名分與產業。救贖不但使我們個人得益,也促使神國度的君王出現,國度得以實現。
士師時代是整個以色列百姓歷史中最慘痛的一頁。那時以色列百姓受盡外邦人的欺壓,就是神子民本身也常背叛神,轉去敬拜偶像,道德低落,境內一片混亂。當時缺少像摩西、約書亞那樣的偉大領導人物,每當一個士師興起,只帶來極短暫的悔改,好像在一片黑暗中閃過極短暫的火花,瞬息過去後,神百姓仍淪落在無邊的黑暗中。到了最後,連這樣短暫的復興亦不復見,神兒女之命運似乎已經到了盡頭。就在這樣一個使人無望悲痛的光景中,忽然出現路得的故事,使我們頓覺峰迴路轉,在萬暗之中看見了一線美麗的曙光;所以路得記在聖經中實居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結束了荒涼的士師時代,引進大衛王權的榮耀。聖靈記載路得記是一直到最後大衛降生為止。若是沒有路得的復興,也就沒有大衛王。路得記說出一個承先啟後的人物,也說出一個承先啟後的經歷。
(四) 路得記 v.s. 以斯帖記
是全部聖經六十六卷僅有以婦女名字命名的二卷書,並為她們作傳記。有不少有趣的地方可以參照比較。
1. 相同處:
(1) 都有不平凡的婚姻:路得是外邦女子嫁給猶太人,以斯帖是猶太女子嫁給外邦君王。
(2) 都成全神偉大事工:她們都成了猶太民族脫離苦海的救星。路得的後裔大衛結束了士師時代,將以色列帶入空前強大的境地;以斯帖則將猶太民族於被滅族的絕境邊緣解救出來。從更遠處看,她們二位女子都敗壞了撒但想除滅「女人的後裔」:彌賽亞降世的陰謀。
(3) 文筆風格有奇妙的吻合:路得記是一本記述愛情的書,但全書卻找不到一個「愛」字;
以斯帖記是一本論到神奇妙大作為的書,但是全書竟未曾一次論及「神」的名字。
(4) 她們倆人都是美女:路得記雖未曾介紹路得的美貌,但當她抵達伯利恆不久,就成為眾少年人追求的對象(路三10),可見她十分可能是一位面貌娟好的婦女 (至少她是一個可愛的女子);以斯帖美貌更不待言,但更重要的是她倆都有「內在美」-- 美麗的靈命和品格,也是神重用她們的原因。
2. 相異處:
(1) 身世不同:以斯帖是猶太女子,出身於貴族之家,且受敬虔的叔父末底改撫養成人;路得卻是摩押女子,一個平凡的女子而已。
(2) 境遇不同:以斯帖一生的道路通順,被王寵愛;但是路得的早年卻是年輕喪夫,境遇坎坷。
(3) 榮耀神的途徑不同:以斯帖是在一個危急的關頭,將自己的性命孤注一擲,挽狂浪於既倒,一鳴驚人,成全了極大的事工;但路得卻是以堅貞的跟隨,完美的為人,平平凡凡地度過她的一生,與她同時代的人知道她的雖不多,但她的果子卻是永遠長存。
結論:若要倣效以斯帖,作像她那樣的聖徒,大多數會沒有她那樣的「天姿」,也沒有她那樣的「機遇」,因此不大可能;但作一個「路得」式的聖徒,卻是人人都可能的。只要他有一顆愛主的心。榮耀神,為神成就大事,不一定必須作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平平實實地活出基督徒當有的生活,也可以發生永世不滅的影響,因為「若有人愛神,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八3)。所以沒有一個信徒可以自暴自棄,這也是路得記最感動我們的地方。
(五) 拿俄米的恢復。兩大學習:
1. 屬靈的原則:藉失去而得著、因恩慈放手、失去是得著的開頭:
(1)「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一5)
(2)「拿俄米得孩子了!」(四17)
兩代三寡婦﹕一個婆婆,兩個寡媳,在摩押地舉目無親,生活很難過下去。中年喪偶又喪子,再逢飢荒經濟打擊,容易使中老年孤獨者渴望緊緊抓住僅有的。此刻拿俄米仍剩下沒有血緣、也因無後嗣而在法律上關係薄弱的媳婦。理論上,萬一她還能有子嗣,仍能讓媳婦與她維繫關係(11-12節)。這是天方夜譚的妄想,拿俄米不願因自己不安全感、絆住或犧牲兩個年輕女子的未來。當人在最深的低谷還能為別人著想,可想見拿俄米遭逢人生低潮,開始更深的體會,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才是她未來真正唯一的依靠和幫助。家鄉的人看見當年以利米勒家族可能是風風光光地賣了家產移民出去,如今拿俄米卻是孤零零的與一位大家陌生的外邦年輕女子一同歸來,且形容枯槁到幾乎無法相認,只是大家仍是歡喜相逢。拿俄米在故鄉人歡迎當中,顯得侷促困窘,但她也敞開地表白真實心情,那之中有懊悔,也有深深省悟。「全能者使我滿滿出去,空空而返」,這豈不是《傳道書》對人生的寫照!「為得生命、反喪失了生命」,難怪拿俄米要大家不要再呼喚她的名,不如改叫瑪拉。因她早已不再是甜的,而是充滿苦澀地回來。然而,縱然神使人受苦,卻也在人懂得回頭時,以滿滿的雙臂迎接他。這正是神開始工作在拿俄米人生下半場的寫照。兩個由外邦異教和違反神心意之地歸回的單薄兩婦人,迎接她們的場景是豐富美麗的田園景色:大麥收割時。當人虛己,神便以豐富來迎接並恢復他。人什麼時候不再專斷走自己的道路,看見自己一無所有的貧窮時,就是被神翻轉邁向豐富的時候!主啊!我們得救在乎歸回,不再使我失敗而受苦,因自己過去的錯誤錯到底,因無顏歸故里、抓住兩個媳婦在外邦、禍及更多無辜。但願拿俄米的信心與愛心,成為許多受苦者的榜樣,以及對我的提醒。
2. 生命的原則:由死亡得生命、拿俄米重新定位自己、困苦回轉,絕處逢神、邁向重生路:
(1)「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瑪倫和基連也死了…」(一3,5)
(2)「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四13~14)
白髮人送黑髮人,孑然一身。人婦人母的身份已成過去,如今該如何看待自己、看待未來、看待人生?拿俄米與夫婿原來一定是敬虔的人,從後來媳婦們的反應可以得知,他們原來信仰必不淺薄,正面影響兩位入門的外邦媳婦。此刻,拿俄米決定回到起點,在哪裡失落祝福,在哪裡重拾。「回故鄉」對她意味著,重新找回上帝眷顧的懷抱,因為她的確聽說故鄉蒙神眷佑,有好收成,歸回是悔改的必然。拿俄米因路得的堅決,歸鄉路不再寂寞,一起回到了伯利恆,只是回家的路有點不堪回首。當初以為是個聰明合理的盤算,卻失掉一切。除了人生無常,的確亦如耶穌所說的「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生命)……」,更何況連世界也賠了。但人的盡頭卻也是重生的開頭,兩人一同邁向重生的新生路時,故鄉人正在豐收當中,在一片金黃麥穗的田園風光中,故鄉人溫暖的雙臂捎來問候。
◎ 資料來源
黃迦勒《路得記註解》
斐有文《路得記總綱》
陳希曾《與基督聯合──路得記剪影》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查經資料大全
基督教環球廣播事工協會